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法二D 周逸文 (12) 補


穀賤傷農的血汗迴圈 法國的農業改革路
姓名 周逸文

系級 法二D

學號 05141413

出處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27/201906100002.aspx

【內文】
法國農業就像一艘外觀宏偉、內裡鏽蝕的大船,船工日以繼夜工作,只拿到不符比例報酬。法國政府去年頒布新法整頓,但農民對改革並非全盤贊同,而歐盟可能刪減的補貼,更是農人心上壓著的一塊大石。

文/曾依璇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今年2月,民調機構Odoxa-Dentsu Consulting替法國新聞電台(Franceinfo)及《費加洛報》(Le Figaro)調查發現,多達85%的法國受調者對農人抱有好感,覺得農人勇敢、熱情,對社會很有貢獻。

然而三年前,在春季最大的展覽活動「農業大展」會場上,一塊黑白標語特別引人注意,上面寫著「我是牧人,我活不下去了」。

根據法國公共健康局2011年的調查,平均幾乎每兩天就有一名農人自殺,自殺死亡率比全國平均高了20%,在牧牛業和酪農業甚至高了30%

作為歐洲最大農業生產國,法國農業2018年產值達730億歐元(約821億美元),約為歐盟整體的16.9%,然而法國的農業卻像一艘外觀宏偉、內裡鏽蝕的大船,船工日以繼夜工作,只拿到不符比例的報酬,經受不住的人就跳船,新血也不願加入。

法國共有448,500名農人,正以每年1.5%2%的幅度逐漸減少,而且約半數農人年齡超過50歲,可以想見再過幾年就要陸續退休。

農人收入低、工時長,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根據農業保險互助會(Mutualité Sociale Agricole2016年的調查,農人平均年收入為15,000歐元,平均每月1,250歐元(約新台幣43,912元),比當時的法定基本工資1,466歐元還低一大截,甚至約三成農人每月賺不到350歐元(約新台幣12,295元)。

而且,比起一般勞工每週35個法定工時和每年最多五週帶薪假,農人工作6070小時是常有的事,半數農人找不到人手輪替,因此無法休長假。

法國政府於2014年起提供24小時免費電話專線,專門傾聽農人心聲,還有協助農人紓解心理壓力的非政府組織,歸納出農人求助的原因常是負債過於沉重。

若繳不起銀行貸款,沒錢請獸醫,農產價格又太低,入不敷出,農人只好燃燒生命,更賣力工作,久而久之發現脫離不了負債的惡性循環,可能就走上絕路。農產價格過低是長期問題,法國農人多次抗議,寧可把蔬果、牛奶傾倒在路上,也不願以不敷成本的價格賣給大型零售商及食品加工業者。

全國農人工會聯盟(FNSEA)要求政府維持農產價格合理穩定,並保護法國農業,不要進口太多農產品,這些訴求對於希望盡可能壓低進價的零售商及食品加工業者來說有如肉中刺,但農民的憤怒和困境已達頂點,政府終於在201811月頒布修正後的《農業暨飲食法》。

這套法規主要目的是確保農民獲得應有報酬,消除失控的價格戰,同時促進飲食健康。據此,政府可規範零售商的促銷活動,提高售價最低門檻,也就是零售商訂定的最低售價至少必須比進價高10%,避免賤價傷農。

此外,過去通常由食品加工業者喊價,農民被動接受;新法實施後,可由農民提出生產成本作為訂價依據。新法也鼓勵有機飲食及生產。消費者和環保人士雖然樂見這一點,但部分農民認為,有機生產成本較高,不利於競爭。

農民對政府的新法改革並非全盤贊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今年2月參觀農業大展時承諾,不會簽署不符歐盟標準的農產貿易協定,但同時要確保農業轉型,更顧及生態。

舉例來說,法國政府預計於2020年底前禁用以嘉磷塞為基底的農藥。嘉磷塞對農民來說是便宜又有效確保收穫量的農藥,目前很難找到替代品,是政府政策與農民之間的矛盾之一。

農民擔心的另一項變革是歐洲共同農業政策(PAC)。這項制度始於1962年,用意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及鼓勵生產,確保歐洲糧食安全,主要措施是直接補貼農民,這部分預算就占了整項政策預算的70%

歐盟2014年到2020年期的共同農業政策預算為4,080億歐元,歐盟執行委員會打算把2021年到2027年期預算降低5%

法國作為這項政策的最大受惠國,受到的打擊會最重,估計農民可獲得的補貼會比2014年到2020年期顯著減少8%。隨著歐洲糧食生產可自給自足,有專家認為,這項政策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不該繼續拿如此龐大的預算補貼特定產業,應轉移到氣候、邊境等更急切用途。

歐盟數十年來陸續改革補貼方式,並有意把補貼責任下放給各成員國自身。然而,部分農民已太過依賴補貼,政策一改,應變不及的農民收入劇減,每次改革都有人上街抗議。

新的共同農業政策預算案會於今年5月選出新一批歐洲議會議員後再議,但一般認為刪減預算勢在必行,這會是未來數年法國農人心上壓著的一塊大石。
 周一ㄨ

法二D 周逸文 (11) 補


「歐盟總理」誰接班?歐洲議會大選後的關鍵下一戰
姓名 周逸文
系級 法二D
學號 05141413
出處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837053

【內文】
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如火如荼,根據目前的出口民調與回報,本回投票率約會落在49%,將是歐洲議會投票率40年來首次彈升。雖然歐洲人民黨(EPP)以及社民盟(S&D)這兩個壟斷議會的傳統黨團,在疑歐民粹政黨竄起、傳統左派政黨衰退的雙重衝擊下,預計議席數將雙雙減少,但EPP保住第一大黨團的地位應無意外。

這也表示,EPP推舉擔任歐盟執委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ssion)的「第一候選人」(Spitzenkandidaten)——來自德國的EPP主席,韋柏(Manfred Weber)——將是逐鹿大位的最強候選人。

然而,推薦是一回事,能否順利獲得各成員國首腦組成的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委任,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里斯本條約》改革後,自2014年起歐盟執委會主席——也就是俗稱的「歐盟總理」——便是由歐洲理事會「在考慮歐洲議會的選舉結果」下,以「條件多數決」(Qualified Majority Voting)委任,再經歐洲議會簡單多數同意後,才確認任命。

在實際操作上,即是以獲得最多議席的黨團,其推舉的候選人為主席人選。這項制度被稱為「第一候選人」,前EPP黨魁、現任歐委會主席榮克(Jean-Claude Juncker)正是在EPP2014年成為議會最大黨後,藉此獲得歐洲理事會委任組閣歐盟執委會,登上主席大位。

這個遴選機制的原意,在於仿效主權國家政府議會的組閣方法,以期增加歐委會主席推選的民主正當性。然而,「第一候選人」制度其實只能算是一個折衷方案,在歐盟需要更進一步民主化的進程裏,這個制度的缺陷非常明顯:由於歐洲議會大選是由各成員國的政黨組成黨團參選,並由各國選舉法各自監管,因此歐洲議會、乃至於歐委會主席的選舉,在汎歐層面上的民主正當性依然流於表面,擺脫不了國家政治的陰影;正因如此,在歐盟框架下,大國對小國在制度上也有著不公平的明顯優勢。

對此,以法國總統馬克宏為首的「共和前進!」(LREM),以及代表歐洲富有小國、汎歐洲自由派的歐洲自由民主聯盟(ALDE)黨團甚為不滿。在兩大議會造王者的抗議之下,「第一候選人」是否確定能成為主席,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變數和挑戰。
「第一候選人」制度爭議
歐盟屢屢遭民粹主義者所詬病的其中一點,正是作爲歐盟首腦之一的歐委會主席,遴選機制的民主正當性不足。

根據疑歐派的説法,歐盟内充滿著離地萬丈、不知人間疾苦、又非經民主選舉獲得任命的決策者。這種説法並不全錯,至少在九十年代以前確實如此;因為自歐盟創立以來,直至1993年的《馬斯垂克條約》,歐盟執委會主席一直都是由歐洲理事會閉門挑選和任命,無需經過全歐洲人民選出的歐洲議會的質詢。

經過多次條約改革和歐洲理事會的多次妥協,2009年《里斯本條約》方得出現今的第一候選人制度。雖然將歐洲議會和歐委會主席選舉捆綁的做法,已比往日進步,但實際上仍不足以彌補歐洲議會的制度缺漏——在這個制度下,歐洲議會獲得的權力的確增加了,但只要歐洲議會的議席仍是由成員國的政黨,在各自的國家內競選拼凑得來,而非由全歐洲選民共同投票決定,這個制度就依然缺乏真正的民主代表性。
比如說,來自德國的韋柏,在選前的辯論上的確有端出所謂的「歐洲政綱」,但事實上他根本不需要討好「全歐洲」的選民。因為作爲一個在德國參選的歐洲議會議員,他和其他各國的歐洲議員一樣,只需要在自己的選區——德國——勝出,就可以經過EPP這個龐然大物,成爲歐盟執行委員會的主席。

EPP作爲一個黨團,它在歐洲議會的絕對强勢,和它對於歐洲整體政策方向的優劣,關係其實相當薄弱:EPP的壯大,是以抗衡戰後歐洲左翼政黨崛起為號召,在九零年代憑著意識形態,吸納包括法國共和黨(Les Républicains)以及匈牙利青民盟(Fedesz)等多個中間偏右的保守派政黨,才得以成為最大黨統治議會。

換言之,與其說是歐洲選民「選出」EPP領導歐洲議會,不如説是EPP通過歐盟政制的缺漏,不斷擴充勢力範圍的結果。在歐洲議會尚不健全的選舉制度下,「第一候選人」制度自然也無法相應反映出全歐洲的民意,達到與其職位相當的民主代表性。
▌馬克宏與ALDE:伺機的改革派
除了民主代表性不足之外,另外一個讓ALDE等整合派以及歐盟小國無法接受的,就是這套選制隱含著對於大國的偏袒。

由於歐洲議會的席次是依成員國的國家人口分配,因此在目前主席遴選制度下,大黨團中來自人口大國的執政黨,對於黨團的「第一候選人」擁有決定性的選擇權。比如説在EPP中,德國總理梅克爾所屬的基民盟( CDU),憑藉德國的人口優勢,便在EPP的主席候選人上,掌握舉足輕重的話語權;此次韋柏的推選,亦受到梅克爾的背書。

EPP無論是在歐洲理事會或歐洲議會内,儘管並不一定更能體現全歐洲的整體民意,卻每每主導著歐洲政治的走向。比如說在歐洲理事會内,隸屬ALDE的國家領導人數量,其實和EPP一樣都有8位,但是由於ALDE屬下的黨派普遍在小國家——比如芬蘭、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更受歡迎,一旦歐洲理事會要透過條件多數決,確認執委會主席時,必然會受到EPP主宰。
目前歐洲議會內的政治版圖中,ALDE基本只屈居第三。未來,當傳統上右傾的英國脫歐後,英國原在歐盟内的北歐小國盟友將必須更緊密合作,以避免被邊緣化並影響歐盟決策。因此增加歐洲議會、歐盟執委會主席的民主代表性,還有平衡小國利益,必將成為推進歐洲整合過程中,改革派的焦點。

此次選前,馬克宏以及ALDE等黨團便曾提出「跨歐洲名單」方案:利用英國脫歐所空出來的議席,在全歐每張選票上多加一票,讓選民可以在投給自己國家的候選人以外,投與真正有「歐洲政綱」的跨國候選人。如此一來,歐洲議會乃至歐盟執委會主席的民主代表性,當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補足「第一候選人」制度的缺陷之餘,也可相對抵消人口優勢帶來的壓迫感。然而這項提案,卻遭到否決。

今次選舉過後,由於無論是EPP還是S&D預料均無法獨自組閣,議席上獲得議席第三多的ALDE和馬克宏的中間派聯盟,將會成爲關鍵的造王者。由於「第一候選人」制度下需要先在歐洲理事會條件多數決,然後再在議會過半數,才可確認歐委會主席人選;目前包含馬克宏在內,至少加起來有9位歐洲國家首腦,以及足以影響組閣的「ALDE+LREM」聯盟,足以向EPP討價還價,甚至否決韋柏成爲主席。
這一屆的EPP早已物是人非,不但梅克爾在國内的政治生涯已經是明日黃花,EPP内的其他大國中間右派政黨——如西班牙的人民黨(Partido Popular)、義大利的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法國的共和黨以及波蘭的公民綱領黨(Platforma Obywatelska...等——都各自失去了國内的執政黨地位;唯有麻煩多多、匈牙利首相奧班(Orbán Viktor)的青民盟坐穩匈牙利執政黨的寶座。

沒有比這更好的改革時機了。在這一屆任期,整合派必然會將選制議題重新提出,以備在2024年大選中實行。

以目前來説,如果歐盟繼續朝更大民主認可方向前進的話,今日的選舉制度終究是個根基而已。要有效地推進歐洲整合和民主認可進程,必須從議會選制這根本開始改革,「第一候選人」制度的缺失,不過是整個歐洲政制青年期稚嫩的體現。

法二D 周逸文 (8) 補


歐盟:香港修逃犯條例觸敏感 恐傷商業地位

姓名 周逸文
系級 法二D
學號 05141413
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120538/3868837

【內文】

香港修訂逃犯條例除引發百萬民眾遊行「反送中」,12日更爆發警民流血衝突,歐洲聯盟聲援香港人民和平集會權利,並認為這次修法觸動敏感神經,恐影響香港商業地位。香港因修訂逃犯條例近日引發百萬民眾上街遊行,12日再度爆發激烈警民流血衝突,引發多國政府關注,英國外交大臣韓特(Jeremy Hunt)發表聲明說:「香港當前的示威抗議,是大眾對擬議中引渡法律修訂案有重大疑慮的明確徵象,我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及和平。」另外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除聲援香港的英勇示威抗議者,並說:「此引渡法案危及繁盛長達20年的強大美國-香港關係,倘若獲通過,美國國會毫無選擇餘地,不得不重新評估香港在『一國兩制』架構下是否擁有『充分自治』。」歐盟也在晚間發布聲明,聲援香港人民行使自由和平地聚集和表達自己的基本權利,支持尊重人民權利,但呼籲各方都應該克制,避免暴力及情勢進一步升溫。這場「反送中」遊行抗議事件,因反對者認為,逃犯條例一旦通過,香港境內任何人都可能因為政治因素或非故意的商業違法行為,遭北京強行拘捕,香港的半自主司法體系將遭破壞。歐盟表示,贊同香港市民對政府修改逃犯條例的關注,也已向香港政府轉達立場。認為這是一個敏感問題,對香港及歐盟等外國公民可能產生深遠影響,也可能波及企業對香港商業地位的信心。目前事件尚未落幕之際,歐盟呼籲各方找到建設性的前進方向,期待香港政府與其公民對話。


法二D 周逸文 (7) 補

 5.

歐盟讓3萬多難民直接入境

姓名 周逸文
系級 法二D
學號 05141413
出處 https://tw.news.yahoo.com/%E6%AD%90%E7%9B%9F%E8%AE%933%E8%90%AC%E5%A4%9A%E9%9B%A3%E6%B0%91%E7%9B%B4%E6%8E%A5%E5%85%A5%E5%A2%83-090400703.html

【內文】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歐盟難民事務專員阿夫拉莫普洛斯( Dimitris Avramopoulos)向馮克媒體集團表示, 根據歐盟的一個難民條例,迄今已有32700需要庇護的難民從北非和中東來到歐洲。其中有4100人抵達德國。而歐盟迄今接收的難民數量只佔其配額的三分之二。距離自己所制定的目標還相差很遠。 根據歐盟的難民重新安置方案,對於那些急需保護的難民,歐盟有義務為其開辟一條合法並且能夠安全進入歐洲的途徑。按照該安置規劃,截至去年10月,歐盟應總共安置5萬名來自利比亞、埃塞俄比亞、土耳其和約旦的難民。 歐盟:"德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德國已經表示願接收1萬難民。歐盟難民事務專員阿夫拉莫普洛斯向馮克媒體集團表示,德國已經接收了超過4000的難民,因此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阿夫拉莫普洛斯強調:"對於那些需要保護的人,我們將把他們安全、合法地送到歐洲。"
 歐盟委員會於20179月啟動了該項難民安置計劃,以幫助急需保護的難民避免踏上穿越危險的地中海。 一些歐盟成員國自願做出接收難民的承諾,歐盟委員為此總共撥款5億歐元作為難民安置費用。 對難民的挑選則由與聯合國難民署協助進行。


法二D 周逸文 (6) 補


緩和貿易衝突 歐盟讓步:提高美國牛肉進口

姓名 周逸文
系級 法二D
學號 05141413
出處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824083

【內文】

為緩和與美國貿易的衝突,傳出歐盟已做出讓步,與美國達成協議,同意提高美國牛肉進口的配額。不過也引來法國牛肉遊說團體不滿,批評歐盟為了貿易,犧牲牛肉加工業者利益與消費者的健康。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引用歐盟官員消息,指出歐盟與美國已達成的協議,同意調高美國牛肉進口配額,在未來7年內,美國牛肉進口配額將從每年18500頓,逐漸提高至35000噸。對於歐盟對美國牛肉態度轉變,外界認為,恐與去年美國總統川普宣佈暫停與歐盟貿易衝突有關。 歐盟委員會農業事務專員霍根(Phil Hogan)表示,歐盟與美國達成的協議,僅允許進口不含激素的牛肉,並強調對進口的美國牛肉品質與安全標準不會因此而改變。 儘管如此,仍然引來法國畜牧及肉類協會(Interbev)等團體嚴厲批評,指責歐盟委員會「為了貿易而犧牲氣候、牛肉加工行業和消費者的健康」。 不過,歐盟委員會與美國所達成的協議最後是否能成立,後續仍需要看各成員國政府和歐盟議會是否批准。


法二D 周逸文 (5) 補


歐洲議會選舉:反歐盟勢力突進點燃改革導火索


姓名 周逸文

系級 法二D

學號 05141413

【內文】

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European Elections)周日(526日)投票,選舉結果已陸續揭曉。根據出口民意(exit poll)調查結果,在全球反建制浪潮下,歐洲議會的「建制派」聯合黨團,在此次選舉失去眾多席位,需要與其他黨派再組新的聯合黨團才能在新議會中佔據多數。高舉民族主義、反建制的右派民粹政黨席位則大幅增加。 此次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下20年來新高,接近60%。歐洲議會共有751個席次,主導歐盟政策走向,歐盟許多法案須透過歐洲議會表決。 分析指出,極右派將來如何影響歐盟的移民與難民政策,以及歐盟內部面臨「反歐盟」的民族主義政黨挑戰,成為新議會關注的新焦點。歐盟面臨移民以及經濟疲軟困境,內部分歧極大,本屆歐洲議會將在塑造未來5年歐盟中扮演關鍵角色。 建制派主流政黨大敗初步選舉結果顯示,之前主導歐盟政治的主流建制派黨派,在歐盟大國如德國與法國的席位大降。中間偏右的建制派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預計贏得178席,仍是最大黨團,但所得議席數目比上屆大減43席。在法國,主張反移民及反穆斯林的極右派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贏得最多選票,壓過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中間派政黨。 歐盟第一大國德國則是以關注環保與社會福利、主張為移民提供保障的左派政黨綠黨(Green Party)在此次選舉異軍突起,拿下22%的選票,比上屆席位增長了一倍。但是,現任總理默克爾(Angle Merkel)領導的建制派,中間偏右政黨基督教民主黨(CDU)在此次選舉失利,是默克爾執政以來最差的得票率,只有27%,比上次選舉下降了8% 中國一帶一路入歐與歐盟三個和尚挑水意大利擁抱「一帶一路」:地中海港口或成中國樞紐西歐極右翼領袖:歐洲迎來「覺醒之年」而脫歐前夕的英國,法拉奇(Nigel Farage)領導的脫歐黨(Brexit Party)在出口民調上有出色表現,得票率居冠。但在英國脫歐後,英國在歐洲議會的席位將被取消。英國的鄰國愛爾蘭把多數票給了親歐派。 綜合各界評論,對歐盟持反對態度的「疑歐派」在幾個大國都有好成績,譬如法國,意大利以及英國。前兩者甚至呼籲極右派政黨在歐洲應該建立「極右聯盟」,抵制他們認為歐盟過於寬鬆的難民以及穆斯林政策。歐盟如何在未來面丟歐洲大陸興起的反歐盟浪潮,已成為必然。 極端民族主義興起此次選舉結果亦顯示出,在難民危機以及恐怖主義威脅下,歐洲突然高漲的民族主義影響歐盟內部政治,建制派的中間政黨,不分左右皆遭受打擊。 根據BBC統計,歐洲民族主義政黨近年來在各國都發展壯大。這些政黨對歐盟之質疑以及對難民與移民政策的嚴厲批評,成為歐盟現行政策的挑戰者。選舉結果另一焦點是,憑借環保理念興起的左翼政黨在歐盟大國皆有所斬獲。譬如德國綠黨拿到22%的得票率,法國歐洲生態—綠黨贏得 13.2% 的選票, 獲得12-14席。這類政黨的共同特徵是,標榜社會福利保障,追求環保,主張以人道精神接納難民。它們在反建制派浪潮中突圍,得到支持。 對華政策分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之前向華文媒體解釋,歐盟的核心問題在於南歐國家與西歐及北歐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差距過大。皮薩里德斯強調,比起英國脫歐,現在不斷擴大的地區差距才是歐洲最需關注的問題。他解釋,南歐國家(譬如希臘或意大利)確實在經濟增長方面落後,在全球債務危機後,它們需要更融入到歐盟當中。 外界分析,此次選舉,南歐國家質疑歐盟聲音漸大,民族主義政黨得票數增加,亦表現了對歐盟決策核心國德法的不滿。南歐國家意大利與希臘已經自闢蹊徑,歡迎中國「一帶一路」在該國的投資。 2019年初,歐盟發佈《歐中戰略前景》,在稱中國為天然合作伙伴之際,同時稱中國為經濟和體制性競爭對手,並威脅要收緊針對中國在歐投資的規定。《歐中戰略前景》體現出歐美對華政策的相同價值觀,這或許會減緩未來歐中合作,但在歐盟各國經濟復蘇緩慢的窘境中,沒有足夠資金和經濟增長作為資本,歐盟未來如何應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影響?以華為事件為例,歐盟如何影響今後本地區的5G戰略?值得觀察。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政三B 蘇郁珊(14)

政三B 蘇郁珊 05114255
2019-06-17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財經快訊/341556/歐盟擬建資本市場聯盟-imf提3方面改革建議

歐盟擬建資本市場聯盟 

IMF提3方面改革建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歐洲部主管Poul Thomsen表示IMF已經歐盟提出的改革資本市場的3方面重點,主要包括透明度、監管上的持續性,以及應對企業破產的框架等。同時,已經向歐盟提出改善其資本市場的建議,預期短期內進一步提出改革的利弊。
歐盟一直希望建立資本市場聯盟(CMU),但2015年提出後至今進度緩慢。Poul Thomsen預期,未來一至兩星期將對CMU有進一步的評估及提出建議。
其中在透明度層面,會推動所有發行人進行中央化﹑標準化及電子報表;同時會採取措施,促使金融機構增加向公共提供資訊。
他又指出對於純以股票構成的市場,應採取措施以免出現崩潰時向外擴散,並強調會著重於比重的重要性。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政三B 蘇郁珊(13,補6/11)

政三B05114255蘇郁珊
2019-06-12 13:21中央社 布魯塞爾11日綜合外電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3866959?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4artbottom

英國首相之爭開打 歐盟:不會改變脫歐協議



即將卸任的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今天表示,進度延宕的英國脫歐協議不會因為英國選出新任首相,有所改變。

路透社報導,正當英國許多競逐取代現任首相梅伊(Theresa May)的保守黨候選人稱他們會尋求新協議之際,
容克強調歐盟(EU)拒絕重啟談判。

梅伊和歐盟達成協議被自家國會否決7個月後,
容克說:「這幾個月來,我都有一種感覺,就是英國政治社會比較關注的是如何踢下首相梅伊,而非找到和歐盟達成協議的法子。」

「這不是梅伊與
容克的協議,而是歐盟和英國的。不論下一任首相是誰都要予以尊重…不會重啟談判。」容克拒為確保避免愛爾蘭邊境出現硬邊界的「邊境保障措施」(backstop)訂定大限,這項措施是英國脫歐進程陷困的癥結點。

接班呼聲最高的強生(Boris Johnson)承諾將拒絕支付梅伊和布魯塞爾談妥的數百億美元分手費,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稍早被要求評論此事。

歐盟發言人席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所有人都知道台面上有什麼,而且皆已獲所有成員國通過,新首相的選舉將不會改變這些規範。」

榮科參加於布魯塞爾舉辦的活動,再度被問及強生時,他重申脫歐協議不會改變,也拒絕臆測誰會接替梅伊。

「選出新任首相是英國保守黨的決定,我們要與新首相共事…這不是我們做的決定,也沒有人問我們的看法。」
容克說:「我的認知是英國將在2019年10月31日前離開(歐盟)。」榮科也將在那天卸下歐盟執委會主席一職。

政三B 蘇郁珊(12,補6/4)

政三B05114255蘇郁珊
2019-06-03 22:25中央社 布魯塞爾3日專電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3850997

川普訪英炒無協議脫歐 歐盟冷眼旁觀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抵達英國國是訪問,他高調支持特定人選競選保守黨魁及鼓吹無協議脫歐引發英國政壇陣陣漣漪,歐洲聯盟(EU)對此冷眼旁觀,不願隨之起舞。
川普抵達英國,展開3天的國是訪問,他與夫人梅蘭妮亞(Melania Trump)在白金漢宮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王儲查爾斯以大禮接待。首相梅伊(Theresa May)在會晤川普後,將於7日下台。
如同以往,川普人未到就先引發政治話題,除了高調支持英國前外相強生(Boris Johnson)為保守黨魁人選外,大談若無法與歐盟達成較好協議就該放棄談判,「如果是我,我會轉身離開」,還建議拒絕支付給歐盟390億英鎊(約新台幣1兆5509億元)分手費,及派出疑歐派大將法拉吉(Nigel Farage)與歐盟談判等。
針對這一連串高調介入英國內政的談話,反對黨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說,川普企圖決定誰是下任英國首相,這是令人完全無法接受地干預英國民主。柯賓拒絕出席款待川普的國宴。
川普今天在專機降落前,推文譏諷倫敦市長沙迪克汗(Sadiq Khan)是「十足魯蛇」,因為沙迪克汗先前曾批評英國決定隆重接待川普。
相對川普在英國政壇引起的陣陣漣漪,歐盟則刻意淡化,歐盟發言人席納斯(Margaritis Schinas)今天在記者會上被問到關於脫歐協議時,立即重申既有立場是不會重新談判。
當媒體提問川普正訪問英國與脫歐的話題時,席納斯冷淡回應「無可奉告,完全無可奉告」,顯示歐盟不想隨川普訪英而在脫歐議題上起舞。

政四b 04114246 劉羿彣 (14)

標題: 歐盟讓3萬多難民直接入境
時間:2019/06/17
出處:德國之聲
內容:
歐盟難民事務專員阿夫拉莫普洛斯( Dimitris Avramopoulos)向馮克媒體集團表示, 根據歐盟的一個難民條例,迄今已有32700需要庇護的難民從北非和中東來到歐洲。其中有4100人抵達德國。而歐盟迄今接收的難民數量只佔其配額的三分之二。距離自己所制定的目標還相差很遠。
根據歐盟的難民重新安置方案,對於那些急需保護的難民,歐盟有義務為其開辟一條合法並且能夠安全進入歐洲的途徑。按照該安置規劃,截至去年10月,歐盟應總共安置5萬名來自利比亞、埃塞俄比亞、土耳其和約旦的難民。

歐盟:"德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德國已經表示願接收1萬難民。歐盟難民事務專員阿夫拉莫普洛斯向馮克媒體集團表示,德國已經接收了超過4000的難民,因此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阿夫拉莫普洛斯強調:"對於那些需要保護的人,我們將把他們安全、合法地送到歐洲。"
歐盟委員會於2017年9月啟動了該項難民安置計劃,以幫助急需保護的難民避免踏上穿越危險的地中海。 一些歐盟成員國自願做出接收難民的承諾,歐盟委員為此總共撥款5億歐元作為難民安置費用。 對難民的挑選則由與聯合國難民署協助進行。
心得:
歐洲各國對難民的態度不一致,但此項難民計畫卻是希望能救助極需保護的難民,能更穿越地中海移往歐洲大陸上,當時的歐洲難民計畫室根據歐盟各會員國的GDP、總人口數、失業率及已申請庇護的人數而決定。當時預計可將目前滯留在義大利、希臘和匈牙利的6成難民,轉移至德國、法國及西班牙安置。而拒絕配合實施配額制的會員國將受到經濟制裁。但是,當時所設下的「配額制」是造成許多國家反對的原因,而實施至今,可看出德國作為歐洲大國之一,收納了最多的難民,也承擔了極大的責任。但歐盟也不能將所有的責任讓德國承擔,因此歐盟仍必須說服不支持收納難民的歐洲國家。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政三B 潘易呈

英國脫歐:歐盟同意最後期限延至5月22日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5
日期:2019/3/21
出處: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7655420

歐盟領導人同意將英國脫歐的最後期限延期至5月22日。
如果英國議會下周就此達成一致,英國脫歐延期時間將正式得到確認。如果這一方案遭到英國議會否決,歐盟將提供一種更短期的延期方案,將最後時限延至4月12日,讓英國方面就協議進行進一步討論並提出進一步的方案。
此前,英國首相特里莎·梅批評議員們不作為,並直接向歐盟領導人提出英國短期推遲脫歐3個月的請求。
梅首相告訴英國公眾,推遲英國脫歐是她 「個人感到非常遺憾的事情」。
她表示,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 她將試圖說服其他27成員國將英國脫歐推遲到3月29日之後。
與此同時,英國主要反對黨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也將分別在布魯塞爾與歐盟有關人士會談,討論英國脫歐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政治事務編輯昆斯伯格分析認為,梅首相邁出一步「險棋」梅首相在前往布魯塞爾之前一天晚上對全國發表講話,將英國脫歐的拖延歸咎於議員,並告訴全國人民,她 「站在他們一邊」。
歐盟領導人3月21日開始舉行為期兩天的峰會。
英國廣播公司歐洲事務記者凱文·康諾利表示,歐盟方面在峰會上似乎佔盡優勢,但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英國提出脫歐延期的要求持懷疑態度。

歐盟的條件

梅首相與歐盟達成了英國脫歐的協議草案,但英國議會議員們兩次拒絶批准這一草案。
梅首相已要求歐盟將為期兩年的英國脫歐進程短暫延長至6月30日,但延期需要所有歐盟成員國同意。
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表示,他相信歐盟會同意短暫延期,但前提條件是下周梅首相第3次提出的協議草案需要獲得英國議會的批准。

英國面臨的形勢

除非英國議會批准修改脫歐法律,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正式退出歐盟。因此,目前仍然存在著英國與歐盟未能達成協議就脫歐的可能性。
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已經表示,現在歐盟領導人尚未就英國脫歐能推遲多久達成一致,但這個問題可以討論。
但是,梅首相在行前的演講中堅稱,儘管有些英國議員呼籲將脫歐推遲到6月30日之後,但她不准備這樣繼續拖延推遲。
她的理由是英國民眾已經無法忍耐久拖不決的英國脫歐問題。
偏向虎山行
BBC的政治事務編輯昆斯伯格分析認為,梅首相周三有關脫歐的講話將英國脫歐久拖不決的責任推給了英國議會。她表示,首相府強烈地認為,英國大部分人都受夠了脫歐的爭議和不確定性帶來的種種問題,使得政府無法專注於解決交通、教育、醫療等等民生問題。這點完全沒錯。
但是,目前首相最需要的是得到英國議會的支持,從而使議會能批准通過政府與歐盟達成的協議。
昆斯伯格表示,正當梅首相前往虎視眈眈的歐盟之際,她必須明白,她的命運不僅掌握在她自己手中,也掌握在英國議會手中。

政三B 潘易呈

歐盟投資新規:盤點中國在歐洲的投資走向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5
日期:2019/4/21
出處: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001905

歐盟早前實施針對來自外國投資的新規定,讓歐盟成員國更容易分享外國投資項目的資料,被視為歐盟對近年中國在當地投資的回應。
新規定容許歐盟委員會就一些影響超過一個成員國「威脅安全或公共秩序」的項目發表意見。如果建議的投資可能影響一些多個歐盟成員國合作的計劃,如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歐盟委員會也可以提出看法。但是投資的最終否決權在於投資受惠國。
歐盟委員會在一份今年3月發表的聲明形容,中國是歐盟的一個「系統性對手」和「戰略性競爭者」。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隨後呼籲歐盟要對中國的投資保持「開放和歡迎」的態度,也不要歧視。
BBC事實核查的報道指出,中國在歐洲的投資近年略有放緩,但它發展至今已經在歐洲經濟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在歐盟到底有多少投資?

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在比例上說十分小,但在過去十分增長迅速。
歐盟委員會3月發表一份報告指出,歐盟境內三分之一的資產都由境外公司持有。其中,9.5%由一些總部設在中國大陸、香港或澳門的公司持有。在2007年,這些公司只持有歐盟境內2.5%的資產。
同一份報告指出總部設在美國或加拿大的公司目前持有歐盟境內約29%的資產,在2007年這個數字差不多有42%。
所以說,中國公司持有歐盟資產數字增長十分大,但比例仍然不算高。中國在歐盟的投資增長到2016年就到達372億歐元(約合418億美元)的頂峰,總部設在美國的榮鼎諮詢公司(Rhodium Group)和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分別都留意到,中國當時在全球的投資都有放緩跡象,認為兩者有關。

中國的投資都灑在哪裏?

大部份來自中國國有企業和私人公司的投資,都集中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等歐盟主要經濟體。彭博社去年報道,中國目前在歐洲已經擁有或有投放資金的項目包括四個機場、六個港口及13支專業足球隊。
彭博社的報道估計,中國在30個歐盟成員國的投資,由2008年至今已經增加約45%。
報道同時強調這只是保守估算的數字,真實數額可能更大。

中國在基建項目有投資嗎?

意大利今年3月宣佈參加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中國官方「一帶一路網」指出,目前有超過20個歐洲國家(包括俄羅斯)都是這個計劃的參與國。
中國目前在歐洲的投資包括投資在希臘的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口擴建計劃,也在塞爾維亞、蒙特內格羅(Montenegro)、波黑聯邦(Bosnia-Herzegovina)和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前稱馬其頓)和道路建設。
「一帶一路」計劃對投資受惠國的透明度和政府施政水平都要比歐盟低,一些位於巴爾幹半島和歐洲比較貧窮的國家可能被計劃吸引。
但分析留意到,中國在當地投資的同時,會要求讓中國公司參與建設,也可能令這些國家陷入債務危機。

中國的投資會增加嗎?

中國的對外投資在持續增長超過10年後,近年開始收縮。榮鼎諮詢公司克拉茨(Agatha Kratz)對BBC指出,這與中國近年對資金流出外國的管制有關,「同時也是外國政治環境對中國投資態度改變」造成。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態度越趨強硬。
多國政府對關於外國公司在通訊和國防等領域的投資態度也變得審慎,例如美國、澳洲和新西蘭等國禁止當地電訊商使用中國公司華為的產品。
但不可以否認的是,中國現時在歐洲已經扮演重要角色,不論是直接投資、還是經過一帶一路計劃的間接投資。

政三B 潘易呈

歐洲議會選舉2019 愛爾蘭投票日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5
日期:2019/5/24
出處:http://trad.cn.rfi.fr/20190524-nicolas-%E6%B3%95%E5%BB%A3-%E5%B0%BC%E5%8F%A4%E6%8B%89-%E6%AD%90%E6%B4%B2%E8%AD%B0%E6%9C%83%E9%81%B8%E8%88%892019-desk-soir-trad-europe-c18-irlande-rfi-francais-dublin

在法國即將於5月26日本周日投票前兩天,愛爾蘭5月24號周五舉行2019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活動。選前預測認為,本次選舉的投票率會比以往低。就此,本台法廣RFI法語記者Julien從都柏林的一個投票站前發回了對愛爾蘭選民的部分現場採訪錄音片段。

一位愛爾蘭中年女律師Laureen在採訪中表示:“坦誠地說,我沒有跟蹤競選。我昨晚瞄了一眼那些候選人的綱領。我想會有許多人在走進投票間之前還不知道把票投給哪位候選人。而且本次投票同時包括了地方選舉和全民公投,這可能會造成混淆。”

另一位愛爾蘭退休男士Ronan也接受了本台法語記者的現場採訪。他表示:“儘管,歐洲話題在競選中不太顯眼,但不能就此說愛爾蘭人民對歐洲不太注意。因為,我們很感激歐盟對我們的支持,在英國脫歐問題上。”

本台法廣RFI法文報道指出,就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愛爾蘭目前在歐洲議會擁有11個歐洲議員席位。如果英國離開歐盟,愛爾蘭未來在歐洲議會享有的議席將可能會增加至13個。

政三B 潘易呈

Google受歐洲反壟斷調查打擊,可能對自家汽車事業造成麻煩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5
日期:2019/6/15
出處: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20552

谷歌近期受到歐洲另一項反壟斷調查案的打擊,但這次與該公司「壟斷智慧型手機搜尋系統和作業系統市場」的老生常談投訴無關──這次實際上是與歐洲最大的公營事業Enel之間的衝突,而這件事可能會對谷歌的汽車事業造成麻煩。

谷歌在過去約4年左右的時間裡,一直在與蘋果公司爭奪新型汽車儀表板市場的控制權。谷歌正在開發一款稱為Android Automotive的全功能汽車操作系統,但目前的可用方案是一款稱為Android Auto的應用程式,可以將用戶手機上的內容投射到儀表板上,因此用戶就可以在行駛期間使用應用程式。

而義大利的電力能源巨頭Enel及其電動汽車部門Enel X,正在推出一套電動汽車充電站網路。該公司設計一個稱為Enel X Recharge的應用程式,可以幫助用戶輕鬆找到充電站。

然而Enel面臨一個問題:谷歌不願意將Enel X Recharge整合到Android Auto系統中,這意味著用戶在駕駛汽車時無法使用該應用程式來找尋充電站──就像你想這麼做但行不通一樣。那麼安卓手機用戶開車時該如何找到充電站呢?必須改用谷歌地圖(Google Maps)。

拂曉出擊
Enel在2月時向義大利反壟斷機構投訴,該監管機構於週五(5月17日)宣布開啟一項初步調查。該機構表示已派出官員與執法人員一起對「相關公司」進行調查。而該機構尚未回覆《財星雜誌》所詢問的谷歌受調查人員名單。

為什麼這算是一件反壟斷議題?官方表示,因為谷歌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市場中佔據了主導地位──義大利約有四分之三的行動裝置使用谷歌的作業系統。

如果谷歌拒絕將Enel的應用程序整合到Android Auto中,那對Enel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因為Enel本來計畫讓所有人都能使用自家的應用程式,但現在只能侷限給iPhone手機的用戶使用,只佔了義大利市場的四分之一。蘋果手機也發展出一款連接到汽車儀表板的類似系統──CarPlay,Enel也有設計IOS相關的X Recharge應用程式。

在一份聲明中,與谷歌對立的監管機構,表示谷歌意圖阻止Enel X Recharge進入Android Auto中,可能是為了「捍衛和強化谷歌地圖的商業模式」,該應用程式為谷歌用戶提供眾多服務,並為谷歌提供大量用戶活動的寶貴數據。

行車安全性方面的爭執
在有關谷歌調查案的官方文件中,指出谷歌拒絕整合Enel的應用程式是出於安全性的考量。Enel聲稱自家設計的應用程式可以使用語音控制,與Google自家的規格相符。該美國公司似乎曾告訴Enel可以將其充電站的資訊與谷歌地圖結合,但這仍然意味著將會是由谷歌獲得來自駕駛用戶的所有豐富數據,而不是Enel──無論如何,谷歌地圖已能顯示出所有Enel充電站的位置。

這起調查案可能持續長達一年,這對谷歌來說是件大麻煩。畢竟,進軍汽車產業與谷歌的其他商業活動一樣,都是以數據為主要優勢。如果競爭對手發現谷歌利用其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來將其他公司擠出汽車儀表板產業,谷歌可能會受到罰款處分,更重要的是,谷歌將無法收割這個嶄新市場的所有好處。

谷歌發言人表示:「Android Auto的設計考慮了行車安全性,可以將干擾降至最低,確保用戶在行車時可以安全地使用應用程式。我們正仔細審核相關投訴,並期待與對方合作共同消除疑慮。」

由於該案件仍在處理階段,Enel拒絕就此言論發表聲明。

政三B 潘易呈

英國脫歐:歐盟同意延期至10月底有何考量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5
日期:2019/04/11
出處: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47890722

歐盟星期二(4月10日)表示,歐盟已同意將英國脫歐的最後期限延長至10月31日。
各國領袖周二召開峰會至凌晨,會後宣佈同意英國的「脫歐」時間延期,並會在6月作出第一次評估。歐洲理事會主席唐納德·圖斯克(Donald Tusk) 在會後記者會表示,此次延期為彈性延期,英國可以在期間做出任何決定。但他「向英國朋友發出信息」,「這一次,請別再浪費時間了!」
英國首相特里莎·梅表示接受提議。她強調英國仍希望盡速離開歐盟。
脫歐延期:「一拖再拖」
周二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高峰會,歷時五個小時通過決議。梅首相之前告訴過歐盟各國領袖,她希望將英國脫歐日期從本周五推遲到6月30日。她又說,如果英國議會批准退出協議,她可選擇再將脫歐日期提前。
歐盟:請不要再浪費時間
圖斯克說,「此次延期決議完全由英國負責;他們仍然可以撤回協議,終止延期。」他又稱英國也可以重新考慮其戰略,或者選擇撤銷《第50條》(Article 50),完全撤銷英國脫歐的決定。
「讓我告訴我的英國朋友:此次延期與我預期相同,是具有彈性的延期。但時間比我的預期要短一些,但仍足以讓英國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他說。
歐盟反應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主席讓-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回應:「英國可能還是會參加歐洲議會選舉(European Election)——這似乎有點奇怪,但規則是規則,我們必須尊重歐洲法律,然後我們才能知道接下來的情況。」
特里莎·梅在會後對記者表示,如果英國議會在5月的前三周內撤回此項延期協議,那麼英國就無需參加歐洲議會選舉。
梅首相稱,在她的延期協議獲得該國議會批准之前,英國將持續擁有歐盟正式的會員權利和義務。
她補充說:「我知道許多人都十分沮喪,但我不得不要求延期」, 「遺憾的是,還沒能夠說服議會。」
這是特里莎·梅第二次到歐盟總部要求延長脫歐期限。目前為止,英國國會表決拒絶了特里莎·梅去年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而下議院也投票反對無協議脫歐(no deal brexit)。
歐盟內部之前在提供英國脫歐延期方案存有分歧,但他們必須依法達成協議並作出決定。
BBC記者凱蒂亞·阿德樂(Katya Adler)分析,此次延期到可說是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勝利的一天,因為他是談判會議室中發言最強硬的一人。
歐盟27國在想什麼?
歐盟一開始主要是要求英國履行5月23日如期舉行歐洲議會選舉的承諾——如果那時英國尚未脫歐。
布魯塞爾峰會(10)的結論草案卻表示,如果英國未能舉行歐洲議會選舉,英國將在6月1日自動脫歐 ,甚至是以無協議脫歐方式脫歐。
可是,即使英國舉行了歐洲議會選舉,英國選出的歐洲議會議員也將參加7月歐洲新議會的第一屆會議。一些歐盟代表擔心「不滿的英國代表可能會在歐洲議會上阻止歐盟在一系列重要問題上取得進展。」
不同歐洲成員國對這種威脅的嚴重程度有不同看法,但這顧慮肯定是歐盟內部正討論的關鍵問題之一。特里莎·梅曾承諾,英國仍將是一個「建設性和負責任"的成員,並恪守其與歐盟其他國家真誠合作的責任。」
在布魯塞爾,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宣稱,但它無法約束日後任何一個英國政府會以此與歐盟合作。
不讓英國有機會插手歐盟未來
歐盟在未來幾個月內將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它不希望英國脫歐阻礙到他們。
首先,歐盟政治結構頂端將有一個重要變化。歐盟委員會的新主席必須由歐盟領導人提名,並經歐洲議會批准。由11月1日起接替正在退休的讓-克洛德·容克。12月1日,一位新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將接替圖斯克上任。
但是,這兩項任命都將來自「有限制性多數表決制。」 換言之,不需要得到所有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這將限制不開心的英國政府有能力阻止歐盟關鍵事務。
「我們一直都戒慎恐懼。」一位歐盟高級官員說,「雖然實際上,未來一年你沒辦法否決太多事。」 但是,歐盟還有其他一些重要事要做,尤其是2021至2027歐盟未來7年預算的規模和形態,不希望未來還有英國阻擾。
新委員會的預算談判將如火如荼展開,至少一年內不會作出決定,但預算需得到全體同意。這就是為什麼任何英國脫歐延期的時間,幾乎肯定會如圖斯克所說的那樣「不超過一年」的原因之一。
英國佔據了太多時間
英國脫歐已佔據了太多時間,業已轉移了歐盟對其他議題的關注。
現在歐盟領導人寧願專注於自己的未來,而不是為一個試圖離開他們的國家不斷在內部辯論。因此,領導人必須決定他們對英國脫歐延期的條件,他們希望聽到特里莎·梅重覆她還能合作的承諾。
現在歐盟處理英國脫歐的棘手問題來到:「是否需要在英國延期脫歐期間,進行正式審查程序?還是歐洲理事會決定『繼續處理此事』就夠了?」
德國總理默克爾告訴德國議會:「我認為延期應該越短越好。」
「但它又需要足夠時間以創造平和的空間,因此我們不必每兩周見一次談論相同主題」,她補充說。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第八次大事記(補)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52
姓名:陳彥廷
出處: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836527

2019歐洲議會大選:中間選票裂解,脫歐黨、綠黨與勒龐的強勢崛起


「法拉吉的英國『脫歐黨』,恐成歐洲議會的最大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5月26日晚間已進入開票階段。根據歐盟各國的出口民調與回報,本回投票率大約落在49%,是歐洲議會40年來的第一次「投票率回升」,但選情結果卻比原先的想像更為極端——儘管新一屆的歐洲議會仍將以「歐盟統合派」為大宗,但中間派的傳統黨團在各地皆遭重挫;反而是英國爭議的「脫歐黨」、德國崛起的「綠黨」、以及法國民粹戰將勒龐(Marine Le Pen)的「國民陣線」...等新興特色政黨的強勢崛起,瓦解了傳統中間派長年「過半」的優勢傳統,讓歐洲議會進入更加「左右分歧」的複雜局面。

2019年的歐洲議會大選,剛好卡到「英國脫歐」的矛盾亂局,在整體席次的分配上,也因此出現臨時變動——歐洲議會的席次總量,原本應是751席;但在「原定計畫中」,已透過人民公投選擇脫歐的英國,本該在2019年3月29日就正式離開歐盟,因此在規劃2019議會席次時,歐盟本來打算把原屬於英國的席次(73席),裁減46席、重分配27席,並把代表總數縮減為705席。

誰知後來英國陷入「脫歐內亂」,在遲遲無法達成最終協議的狀態下,歐盟也只能數次同意英國「推遲脫歐」,把原本的3月29日脫歐生效期限,一路退遲到10月31日——無法如期脫歐的脫歐的英國,只能硬著頭皮、拖在5月初才同意「依法參與歐洲選舉」。於是,2019年的歐洲議會也出現了微妙的折衝方案——英國人依舊參加了選舉,但其他國家也將同步選出新制議員的「候位名單」,以待英國一脫歐,就能遞補英國議員留下來的27席議會空缺。

儘管歐洲各國的投票時間有所差異,但各地的開票時程都已於5月26日晚間開始。於是,在統合出口民調與當前的開票進度,直到5月27日上午為止,新一屆歐洲議會的政治輪廓也都大舉底定——儘管「歐盟統合派」依舊站穩了過半主流,但英國、德國與法國的選情結果,卻出現了更為劇烈的「左右對立」。

在英國,儘管與過往相比,參與歐洲議會選舉的整體投票率略有上升——但選舉結果,卻是新興政黨「脫歐黨」(Brexit Party)的壓倒性勝利。

2019年才創立的「脫歐黨」,是著名但極具爭議的英國「脫歐戰將」法拉吉(Nigel Farage),在退出「英國獨立黨」(UKIP)所打造的全新政黨。雖然在2016脫歐公投中,法拉吉與UKIP一度成為「英國脫歐的代表臉譜」,但後來的UKIP在陷入嚴重的內亂醜聞後,近兩年卻嚴重地朝極右派種族主義靠攏。自稱無法與種族歧視為伍的法拉吉,於是才帶領老班底另起山頭,並以「脫歐黨」的諷刺性名號再戰歐洲議會。

目前已是現役歐洲議員的法拉吉,在今年的脫歐混戰中,曾多次於歐洲議會上發言,呼籲歐盟方面做出適度讓步,好讓英國能「盡早脫歐」,「畢竟在座的各位,內心裡都不想繼續與我這種人當同事吧?」沒想到後來英國「仍被迫參選」,而由法拉吉所率領的脫歐黨更是打爆了傳統大黨、拿下了壓倒性的勝利。








根據英國當前的開票進度,法拉吉的脫歐黨在全國拿下了33%的選票,預計有望能拿下29席的最終席次——此一表現,不僅是法拉吉從政生涯的最強數據,脫歐黨更有機會超越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諷刺性地成為歐洲議會的「第一大黨」(儘管歐洲議會更看重「結盟黨團」的聯合勢力,因此單一大黨的實質意義不算很大)。

法拉吉這回在英國全區——特別是英格蘭東北的工黨票倉——大獲全勝,左踢工黨、右踹保守黨的表現,極為風光。緊接其後的,則是留歐派主張、但近年在各級選舉慘遭邊緣化的自由民主黨,拿下21%的選票;在野的傳統大黨工黨,只拿到15%;之後是12%的綠黨;當前執政但陷入嚴重內亂的保守黨,則崩潰性地排名第五,全國只拿到9%的選票。

脫歐黨大勝,工黨、保守黨崩潰的慘況,基本上符合英國預期。因為在脫歐亂局之中,本次的議會選舉應該只具備階段性任務,因此不按照傳統政治光譜投下的「賭爛票」,也加劇了脫歐黨的大勝幅度——況且英國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就已把法拉吉的UKIP拱成得票第一大黨,因此本回的選情結果,除了諷刺的戲劇化效果之外,英國人的選擇仍屬「正常能量發揮」。

不過脫歐黨的大勝,是否代表英國選民依舊「執著於脫歐」呢?事實上,若把本回選舉視作「脫歐信心投票」,在統合各黨的得票率後,脫歐/留歐黨派的得票,仍約是40%:40%的平手狀況——與2016年公投的大分裂拉鋸結果,沒有明顯差別。

除了英國脫歐黨的大勝外,在歐洲議會的頭號選舉戰場——德國(要選96席,是各國最多)——選情結果也出現了嚴重的「左右分裂」。雖然執政的「基民盟/基社盟」仍是拿下了第一大席次,但領先比例明顯縮小,除了基社盟持續在巴伐利亞邦拿下壓倒式領先,其餘各地都遭遇了拉鋸狀態。






在基民盟的領先明顯衰減的同時,德國左翼的政局光譜也出現劇烈轉折——主打環保、社福與左翼政策的德國「綠黨」,以5%的大幅差距成為得票第二,並壓制了傳統的左翼盟主「社會民主黨」,進一步打擊了社民黨日漸邊緣化的政治存在感——德國《明鏡周刊》認為,綠黨的強勢崛起,將進一步弱化德國左翼的「中間色彩」,並有可能加劇社民黨的崩解與泡沫化危機。

《明鏡周刊》強調,儘管德國社會對於當前的社民黨「不期不待」,但在落後於綠黨之後,左翼陣營也開始懷疑「在下一次的德國大選中,綠黨是否更具實力挑戰『總理』大位?」但同時,在東德地區,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AfD)依舊明顯領先——因此左派更左,右派更右的選民分裂,也持續顯示著德國日漸白熱化的政治對立。

在法國方面,透過拉攏反馬克宏民怨,極右派領導人勒龐(Marine Le Pen),本次選舉也帶領改組後的「國民陣線」(原來的「民族陣線」),一舉成為法國第一得票大黨。勒龐表示,這回的選舉結果是法國極右派重啟的重大勝利,並證明了自己的修正路線——像是放棄勒龐家族傳統的脫歐主張——是有機會贏得選舉的。

儘管在2017年5月的法國總統大選中,勒龐強勢挺進了第二階段,而得以與馬克宏捉對廝殺;但其聲勢卻在短短一個月內潰散,在同年6月的國會大選中,勒龐的民族陣線只拿下6個席次(馬克宏的「共和前進!」拿下350席)。因此本回的歐洲議會選舉勝利,對於勒龐重整法國極右派、重回巔峰的政治野望,才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

不過在選舉之後,法國馬克宏政府卻也自稱「勝利」。法國《世界報》認為,本回的歐洲議會選舉,對馬克宏來說雖然差強人意,但於戰略目標上仍穩住了優勢——因為畢竟「共和前進!」與「國民陣線」的差距還不足1%,同時歐盟統合派的票數,在法國依舊為大宗——考量到馬克宏才剛剛鎮壓住「黃背心運動」,能在強力民怨過後穩住陣腳,仍是可以接受的停損結果。

第十一次大事記(補)

系級:政三B
姓名:陳彥廷
學號:05114252

東歐漸成地緣政治焦點,德國擬改而支持「三海倡議」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將飛往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Ljubljana),對「三海倡議」(Three Seas Initiative)表達支持。三海指的是波羅的海、亞得里亞海和黑海,2015年,波蘭和克羅埃西亞發起三海倡議,旨在加強前述三海周邊12個歐盟會員國在公共建設、能源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德國原先並不信任此一倡議,擔心會加劇歐盟的東西分裂。不過,由於美、中、俄都對東歐展現興趣,基於地緣戰略考量,柏林決定改弦易轍,支持三海倡議。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政四B 04114246 劉羿彣 (13)


標題:受夠超高國債 歐盟執委藉G20聯手施壓義大利
時間:2019/06/09
出處:自由財經
內容: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曾經幾乎造成歐盟危機的義大利預算爭議,最近又因歐盟認為義大利管理國債不力而再次烏雲蔽日,歐盟主管經濟事務的執委莫斯柯維奇(Pierre Moscovici)甚至在今(9)天在日本福岡舉行的G20財長會議中,直接表示希望歐盟執委會對義大利的決定能「得到成員國強力支持」,撥雲見日之時仍難以揭曉。
《路透》報導,莫斯柯維奇在峰會中向媒體透露:「我期待執委會能得到成員國的強力支持」而「這代表我們現在告訴義大利政府,我們需要數據、模型、統計等能夠清楚表明,去年12月達成的財政赤字目標協議,究竟能不能實現,也要確保明年的財政政策依然健全。」
莫斯柯維奇表示已會同歐元區G20成員國財經首長,與義大利經濟財政部長特里亞(Giovanni Tria)會談,莫斯柯維奇表示特里亞非常清楚此事,並稱所有人都很擔心,沒有人希望義大利因財政紀律而受處罰,但所有人也都希望規則能被遵守。
歐盟規定成員國國債佔GDP比例不應超過60%,然而義大利目前國債佔GDP比例高達132%,若國債持續管理不當,歐盟有權力對義大利開罰GDP的0.2%,也就是35億歐元(約新台幣1232億元);歐盟預期義大利明年國債佔GDP比例會高達135.2%,不過義大利政府的預測是131.3%。
面對歐盟的壓力,特里亞強調,義大利遵守財政紀律規則,並會向歐盟證明此事,相信最終必能與歐盟達成協議。
心得:
在課程中有提及,因當時希臘危機使得歐盟重新制定新的制度,要防止歐盟會員國的財政問題不影響其他國家的財政,因為歐盟國家所使用的都是歐元,所以必須做好防護的措施,以免歐盟國家受到影響,「歐盟規定成員國國債佔GDP比例不應超過60%」這項規範就是當時的新規則,所以當義大利的財政一直居於低潮,歐盟當然會急於要求義大利繳交應該繳納至歐盟的資料,就是為了免於他國受到義大利財政危機的衝擊。


政四A 劉力豪 (13)

系級 : 政四A
姓名 : 劉力豪
學號 : 04114140

出處 :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48572304
時間 : 2019/06/10

標題 :
Moldova crisis: Snap elections called by interim president


新聞內容 :
Moldova's pro-Russian President Igor Dodon has been stripped of his duties, escalating a political crisis stemming from inconclusive general elections.
The move came after his party agreed a coalition cabinet with a pro-European Union block, welcomed by the EU.
Outgoing PM Pavel Filip's rival party challenged that agreement, and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backed Mr Filip, appointing him as interim president.
Mr Filip then announced the dissolution of parliament and new elections.
But parliament refused to accept his order and said the country's state institutions had been seized. Mr Filip's Democratic Party is led by Moldova's richest man, Vladimir Plahotniuc.
The Council of Europe (CoE) - Europe's top human rights watchdog - criticised Moldova's Constitutional Court and said it was "extremely concerned" about the situation.
"Recent dec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seem to be arbitrary in the light of the text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of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standards," said CoE Secretary General Thorbjoern Jagland on Sunday.
There are now fears that the prolonged political crisis could lead to violent clashes on the streets.
Moldova, a former Soviet republic, lies between the EU member state Romania and Ukraine and is one of Europe's poorest countries.
Elections in Moldova in February resulted in stalemate, with no clear winner emerging between rival pro-EU and pro-Russian parties.
On Sunday,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in the capital Chisinau relieved Mr Dodon of his duties because of his refusal to dissolve parliament.
This came a day after the pro-EU Acum political bloc and Mr Dodon's Socialists struck an unlikely deal and formed a compromise government.
In parliament, lawmakers also declared that Moldova's state and leg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seized" by influential oligarchs, calling for the resignation of several top officials.
But their opponents say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government took place a day after a constitutional deadline for this expired - a claim both Acum and the Socialists dispute.
Mr Filip's Democratic Party later filed a legal challenge, backed by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In response, Mr Dodon described this as desperate steps to usurp power.
And the European Union has expressed support for the new coalition government.
"The European Union stands ready to work with the democratically legitimate government," a statement issued on Sunday said.

心得 :
位於東歐的摩爾多瓦地區,在二戰後成為蘇聯底下的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年於蘇聯解體後獨立成為摩爾多瓦共和國。但獨立後隨即面臨國境東邊的德左地區之分離危機,因此摩爾多瓦與擁有俄羅斯軍事支持的德左地區展開了內戰,也導致摩爾多瓦如同眾多東歐國家一般面臨了親歐與親俄之情況。

摩爾多瓦在獨立後加入了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安組織,與北約、歐盟則僅為夥伴關係。莫爾多瓦為三權分立之議會內閣制,在政黨方面則分為親歐派與親俄派。今年2月的國會大選,結果由親俄的社會黨取得最大席次 (35席) ,親歐派的民主黨 (30席) 與ACUM聯盟 (26席) 則位居二三,但因為沒有政黨取得過半席次,因此必須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政黨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過大,所以在組成聯合政府面臨許多困難,雖然最後社會黨加上ACUM聯盟組成聯合政府,但組成時間已超過摩國憲法限定之90天,因此憲法法庭宣布組成無效,且必須重新進行國會大選,但社會黨之總統杜登 (Igor Dodon) 不願意服從命令,因此憲法法庭更將其革職,由前總理菲立普 (Pavel Filip) 擔任臨時總統,而菲立普上任後隨即宣布解散國會,但新組成之聯合政府不服從命令,導致摩爾多瓦出現了憲政上的多項危機,歐盟方面也呼籲摩爾多瓦必須尊重法治精神,做出正確的選擇。

法二D 周逸文(13)


強森競逐英國首相 歐盟頭疼

姓名 周逸文
系級 法二D
學號 05141413
【內文】
對眼睜睜目睹英國首相梅伊在痛苦掙扎中,哽咽告別政治生涯的歐盟官員而言,他們還來不及唏噓此事已成定局,英國前外交大臣強森(Boris Johnson)恐怕將領導英國的噩夢已然占據心頭。
梅伊黯然宣布下台後,英國脫歐的僵局依舊懸而未決,還將歐盟向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噩夢推到眼前:即一個由前外交大臣強森領導的英國。許多歐盟官員指責強森靠不實承諾造勢,又扯梅伊後腿,導致英國一團亂。

在歐盟官員眼裡,梅伊的行為尚能預期,策略不完美但清楚,至於強森就只是個想要破壞歐洲、滿嘴謊言的民粹分子。歐洲官員私底下用「強森」代指帶領英國無協議脫歐的政府。在他們眼中,這種脫歐方式無疑對經濟衝擊最大。

歐盟最近一次在4月討論是否允許英國延後脫歐時,成員國也事先確保能採取「防堵強森」決策,以防強森成為首相後擾亂歐盟經濟。

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英國在20166月舉行脫歐公投的一個月前,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及英國前首相卡麥隆等各國政要正齊聚在日本出席七大工業國(G7)峰會。同一時間,前倫敦市長強森則坐上紅色大巴士,鼓吹英國選民脫歐,巴士側身印著斗大標語「我們每周送給歐盟3.5億英鎊(4.43億美元),何不拿來資助國家健保(NHS)。」如今這則標語已沒什麼可信度。

熟悉當時峰會的人士透露,強森的名字不時在峰會的外廊被提及。各國外交官無不憂心他的脫歐言論會在國內引起共鳴。

歐盟向來秉持首重團結並隔絕敵對情緒的政策,眼下卻面臨英國深陷政治動盪的泥淖。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爾日前表示:「事後看來,當時沒有駁斥『英國每周送3.5億英鎊給歐盟,卻沒有撈到任何好處』,是一項錯誤的決定。實在充斥太多謊言。」

卡麥隆在2016年脫歐公投後請辭下台,儘管當時強森競逐首相大位失利讓歐盟暫且放下心中巨石,但梅伊隨後任命強森為外交大臣同樣讓歐盟官員心驚膽戰。當時部分官員私底下表示,擔憂強森會在與歐盟會晤時從中作梗。

強森在歐盟空口白話的形象根深柢固。《每日電訊報》1989年曾派強森前往布魯塞爾報導歐盟委員會,他在任職的六年間以煽動疑歐情緒的文章以及博人眼球的故事聞名,儘管內容真實性往往不可考。

其他歐盟官員指出,強森的名聲恐怕會導致磋商脫歐變得相當困難,歐盟之所以希望梅伊留任到談判結束,是因為他們清楚梅伊的立場及策略。

根據歐盟官員說法,負責英國脫歐事務的外交官早已討論如何因應強森出任首相的局面。強森可能會使歐盟在拒絕重啟談判上採取強硬立場,也可能降低歐盟同意進一步延後脫歐日的可能性。但諷刺的是,在歐盟憂心強森想要「無協議」脫歐之際,這些舉措可能進一步助長硬脫歐的可能性。強森則在《每日電訊報》指出,「凡明理的人」不會專門尋求無協議脫歐,但「凡有責任心的人,也不會把無協議脫歐剔除」。(取材自彭博資訊)

強森小檔案
年齡:54

政黨:保守黨

政治生涯:

2016~2018年間:外交大臣

2008~2016年間:兩任倫敦市長

資料來源:彭博資訊、路透

政三B 張簡翊辰(13)

強森競逐英國首相 歐盟頭疼
2019-06-09 23:01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3861840
對眼睜睜目睹英國首相梅伊在痛苦掙扎中,哽咽告別政治生涯的歐盟官員而言,他們還來不及唏噓此事已成定局,英國前外交大臣強森(Boris Johnson)恐怕將領導英國的噩夢已然占據心頭。
梅伊黯然宣布下台後,英國脫歐的僵局依舊懸而未決,還將歐盟向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噩夢推到眼前:即一個由前外交大臣強森領導的英國。許多歐盟官員指責強森靠不實承諾造勢,又扯梅伊後腿,導致英國一團亂。
在歐盟官員眼裡,梅伊的行為尚能預期,策略不完美但清楚,至於強森就只是個想要破壞歐洲、滿嘴謊言的民粹分子。歐洲官員私底下用「強森」代指帶領英國無協議脫歐的政府。在他們眼中,這種脫歐方式無疑對經濟衝擊最大。
歐盟最近一次在4月討論是否允許英國延後脫歐時,成員國也事先確保能採取「防堵強森」決策,以防強森成為首相後擾亂歐盟經濟。
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英國在2016年6月舉行脫歐公投的一個月前,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及英國前首相卡麥隆等各國政要正齊聚在日本出席七大工業國(G7)峰會。同一時間,前倫敦市長強森則坐上紅色大巴士,鼓吹英國選民脫歐,巴士側身印著斗大標語「我們每周送給歐盟3.5億英鎊(4.43億美元),何不拿來資助國家健保(NHS)。」如今這則標語已沒什麼可信度。
熟悉當時峰會的人士透露,強森的名字不時在峰會的外廊被提及。各國外交官無不憂心他的脫歐言論會在國內引起共鳴。
歐盟向來秉持首重團結並隔絕敵對情緒的政策,眼下卻面臨英國深陷政治動盪的泥淖。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爾日前表示:「事後看來,當時沒有駁斥『英國每周送3.5億英鎊給歐盟,卻沒有撈到任何好處』,是一項錯誤的決定。實在充斥太多謊言。」
卡麥隆在2016年脫歐公投後請辭下台,儘管當時強森競逐首相大位失利讓歐盟暫且放下心中巨石,但梅伊隨後任命強森為外交大臣同樣讓歐盟官員心驚膽戰。當時部分官員私底下表示,擔憂強森會在與歐盟會晤時從中作梗。
強森在歐盟空口白話的形象根深柢固。《每日電訊報》1989年曾派強森前往布魯塞爾報導歐盟委員會,他在任職的六年間以煽動疑歐情緒的文章以及博人眼球的故事聞名,儘管內容真實性往往不可考。
其他歐盟官員指出,強森的名聲恐怕會導致磋商脫歐變得相當困難,歐盟之所以希望梅伊留任到談判結束,是因為他們清楚梅伊的立場及策略。
根據歐盟官員說法,負責英國脫歐事務的外交官早已討論如何因應強森出任首相的局面。強森可能會使歐盟在拒絕重啟談判上採取強硬立場,也可能降低歐盟同意進一步延後脫歐日的可能性。但諷刺的是,在歐盟憂心強森想要「無協議」脫歐之際,這些舉措可能進一步助長硬脫歐的可能性。強森則在《每日電訊報》指出,「凡明理的人」不會專門尋求無協議脫歐,但「凡有責任心的人,也不會把無協議脫歐剔除」。(取材自彭博資訊)

政三A陳欣承(13)

系級:政三A
學號:05114128
姓名:陳欣承
標題:烏克蘭演員總統首訪歐盟 展示親西方立場
時間:2019/06/06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6060015.aspx
全文: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5日專電)烏克蘭電視喜劇演員澤倫斯基5月就任總統,他今天來到布魯塞爾與歐盟領導人會面展示親西方立場,也為未來結束烏東戰事、改善與俄國關係及扭轉疲弱經濟尋求盟友支持。

烏克蘭4月舉行總統大選,41歲的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主打反貪訴求贏得烏克蘭選民共鳴,壓倒性勝出,並在5月20日就職。他任內最大挑戰是如何結束烏東戰事、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及扭轉疲弱的經濟。

澤倫斯基上任2週,首次出訪選擇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今天下午他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會晤並舉行記者會,表達烏克蘭將與歐盟深化交往。

他說烏克蘭將繼續與歐盟結盟,並朝加入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前進,這代表烏克蘭必須進行國內體制改革,以達到經濟成長。

圖斯克則表示,澤倫斯基上任首次出國訪問就來到歐盟是一個強烈訊號,重申歐盟繼續協助烏克蘭打擊腐敗及穩定經濟,推行能源部門改革,因為強大而民主的烏克蘭符合歐盟的最佳利益。

圖斯克說,歐盟也將堅持繼續支持烏克蘭主權的獨立和領土完整,「沒有安全的烏克蘭就沒有安全的歐洲」。


烏克蘭夾在俄羅斯與歐洲之間,向來是西方及俄羅斯國際政治角力焦點,2014年群眾運動把親俄領袖趕下台後,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始終不睦。同年,俄羅斯兼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並且支持東烏克蘭的分離主義分子,東烏克蘭的衝突已造成大約1萬3000人喪生。(編輯:周永捷)1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