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政四A 劉力豪 (12)

系級 : 政四A
姓名 : 劉力豪
學號 : 04114140

出處 :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48457542
時間 : 2019/05/30

標題 :
EU sees progress in Albania and N Macedonia membership bids

新聞內容 :
Albania and North Macedonia have made good progress towards EU membership and Brussels should open accession talks with them, the EU Commission says.
Both have official "candidate" status in their EU membership bids. The last country to join was Croatia, in 2013.
Since then, leaders in Austria, 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 have expressed caution about further EU enlargement.
The Commission, steering the talks, said "serious backsliding" in Turkey meant that its bid remained frozen.
The question of further EU enlargement is likely to come up at an EU summit next month, but a decision on opening accession talks with Albania and North Macedonia may be delayed until an EU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 in July.
EU foreign affairs chief Federica Mogherini said the past year had seen "positive change" in the Balkans, and "Albania and North Macedonia have shown a strong determination to advance on the EU path".
EU Enlargement Commissioner Johannes Hahn said both countries had "delivered on reforms".
"North Macedonia not only continued its ambitious reform agenda, but also reached a historic agreement with Greece, resolving a 27-year-old name dispute, an example for the entire region and beyond," he said.
"Albania is pursuing profound reforms, in particular a major transformation of its justice system."
In January Greek Prime Minister Alexis Tsipras completed a deal to end Greece's long-running name row with neighbouring North Macedonia, which he visited in April.
Greece had always objected to its neighbour's designation as "Macedonia", because of the northern Greek province of the same name.
The Commission sees its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with Balkan countries as a tool for stabilisation, in a region that was convulsed by conflict in the 1990s.
Countries seeking EU membership have to meet a long list of requirements, including: justice reform, rule of law,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functioning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media freedom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There are three other candidate countries in the queue to join: Montenegro, Serbia and Turkey. All three have opened accession negotiations, but Turkey's are at a standstill.
The Commission said Turkey under President Recep Tayyip Erdogan had "continued to move further away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noting that rule of law, human rights and political checks and balances had all been undermined.
Bosnia-Herzegovina and Kosovo are potential candidates, but the Commission says it is still too early to open accession talks with them.
There are widespread concerns in the EU about illegal migration via the Balkans, with some countries seen as back-door smuggling routes.
Migrant numbers have dropped sharply since 2016, when EU-led restrictions were imposed at borders in the Balkans and Turkey tightened its controls.

心得 :
在歐盟擴張之議題上,歐盟於近年對於欲加盟之國家皆設有多項要求,除了必須符合最基本的哥本哈根標準 (Copenhagen criteria) ,在政治、經濟、人權...等議題上,也都有個別的規定與考量,目的皆是為了確保新加盟之國家能夠順利銜接歐盟的深化,以及加盟國不會出現違反歐盟之理念。阿爾巴尼亞於2009年申請加入歐盟,經過多年於2014年通過審核成為候選成員,而歐盟所關注的為阿爾巴尼亞之政治腐敗、及司法受到政治干擾...等問題。馬其頓 (當時尚未更改國名) 則是於2004年申請加盟,且在隔年便成為候選成員,但由於馬其頓與希臘在領土及國名上之爭議,使得馬其頓在加入歐盟及北約上受到阻撓。

而歐盟現任的高級代表費德麗卡 (Federica Mogherini) ,於去年4月宣布歐盟支持重啟對阿爾巴尼亞與馬其頓加入歐盟之談判,部長理事會也說明只要兩國能夠達成歐盟設定之談判條件,歐盟將於2019年6月啟動談判。而到了今年的5月29日,在歐盟執行委員會的年度報告上,歐盟擴張事務執委哈恩 (Johannes Hahn) 表示,兩國皆已努力達成改革目標,包括阿爾巴尼亞的民主與法治狀況之改善,以及北馬其頓的國名更改與外交妥協,因此呼籲部長理事會應即刻啟動談判,可以預計在今年下一屆的歐盟高峰會上,將正式討論兩國加入歐盟之議題。

反觀在1987年便申請加入歐盟,於2005年開啟入盟談判的土耳其,則在執行委員會的年度報告上遭到歐盟嚴重的抨擊,以及歐洲議會於今年3月,同樣也呼籲歐盟中止土耳其的入盟談判,而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早已於去年會面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 (Recep Erdogan) 時,便直接了當地表示土耳其失去了任何加入歐盟之可能性。以上原因包括了土耳其自從2016年政變後,政府在人權自由、經濟發展、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議題上,不但沒有獲得改善,且有逐漸惡化之傾向。因此逐漸朝向專制與非民主方向發展的土耳其,在嚴重違反歐盟之理念與規定下,不僅僅是失去加入歐盟的機會,也可以預期在各項國際事務上將受到更嚴苛之限制與杯葛。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政三A侯佳妤(12)


政三A
05114139
侯佳妤



歐洲議會選舉:反歐盟勢力突進點燃改革導火索


出處: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421224
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European Elections)周日(5月26日)投票,選舉結果已陸續揭曉。根據出口民意(exit poll)調查結果,在全球反建制浪潮下,歐洲議會的「建制派」聯合黨團,在此次選舉失去眾多席位,需要與其他黨派再組新的聯合黨團才能在新議會中佔據多數。高舉民族主義、反建制的右派民粹政黨席位則大幅增加。
此次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下20年來新高,接近60%。歐洲議會共有751個席次,主導歐盟政策走向,歐盟許多法案須透過歐洲議會表決。
分析指出,極右派將來如何影響歐盟的移民與難民政策,以及歐盟內部面臨「反歐盟」的民族主義政黨挑戰,成為新議會關注的新焦點。歐盟面臨移民以及經濟疲軟困境,內部分歧極大,本屆歐洲議會將在塑造未來5年歐盟中扮演關鍵角色。

建制派主流政黨大敗

初步選舉結果顯示,之前主導歐盟政治的主流建制派黨派,在歐盟大國如德國與法國的席位大降。中間偏右的建制派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預計贏得178席,仍是最大黨團,但所得議席數目比上屆大減43席。

圖片版權

在法國,主張反移民及反穆斯林的極右派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贏得最多選票,壓過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中間派政黨。
歐盟第一大國德國則是以關注環保與社會福利、主張為移民提供保障的左派政黨綠黨(Green Party)在此次選舉異軍突起,拿下22%的選票,比上屆席位增長了一倍。但是,現任總理默克爾(Angle Merkel)領導的建制派,中間偏右政黨基督教民主黨(CDU)在此次選舉失利,是默克爾執政以來最差的得票率,只有27%,比上次選舉下降了8%。
而脫歐前夕的英國,法拉奇(Nigel Farage)領導的脫歐黨(Brexit Party)在出口民調上有出色表現,得票率居冠。但在英國脫歐後,英國在歐洲議會的席位將被取消。
英國的鄰國愛爾蘭把多數票給了親歐派。
綜合各界評論,對歐盟持反對態度的「疑歐派」在幾個大國都有好成績,譬如法國,意大利以及英國。前兩者甚至呼籲極右派政黨在歐洲應該建立「極右聯盟」,抵制他們認為歐盟過於寬鬆的難民以及穆斯林政策。歐盟如何在未來面丟歐洲大陸興起的反歐盟浪潮,已成為必然。

極端民族主義興起

此次選舉結果亦顯示出,在難民危機以及恐怖主義威脅下,歐洲突然高漲的民族主義影響歐盟內部政治,建制派的中間政黨,不分左右皆遭受打擊。
根據BBC統計,歐洲民族主義政黨近年來在各國都發展壯大。這些政黨對歐盟之質疑以及對難民與移民政策的嚴厲批評,成為歐盟現行政策的挑戰者。

.

選舉結果另一焦點是,憑借環保理念興起的左翼政黨在歐盟大國皆有所斬獲。譬如德國綠黨拿到22%的得票率,法國歐洲生態—綠黨贏得 13.2% 的選票, 獲得12-14席。這類政黨的共同特徵是,標榜社會福利保障,追求環保,主張以人道精神接納難民。它們在反建制派浪潮中突圍,得到支持。

對華政策分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之前向華文媒體解釋,歐盟的核心問題在於南歐國家與西歐及北歐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差距過大。皮薩里德斯強調,比起英國脫歐,現在不斷擴大的地區差距才是歐洲最需關注的問題。他解釋,南歐國家(譬如希臘或意大利)確實在經濟增長方面落後,在全球債務危機後,它們需要更融入到歐盟當中。
外界分析,此次選舉,南歐國家質疑歐盟聲音漸大,民族主義政黨得票數增加,亦表現了對歐盟決策核心國德法的不滿。南歐國家意大利與希臘已經自闢蹊徑,歡迎中國「一帶一路」在該國的投資。


Image capti

2019年初,歐盟發佈《歐中戰略前景》,在稱中國為天然合作伙伴之際,同時稱中國為經濟和體制性競爭對手,並威脅要收緊針對中國在歐投資的規定。《歐中戰略前景》體現出歐美對華政策的相同價值觀,這或許會減緩未來歐中合作,但在歐盟各國經濟復蘇緩慢的窘境中,沒有足夠資金和經濟增長作為資本,歐盟未來如何應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影響?以華為事件為例,歐盟如何影響今後本地區的5G戰略?值得觀察。
心得:
這幾堂課我們都有討論到歐盟在此次議會選舉結束後可能面臨到的問題。疑歐派勝出、極端民族主義興起等現象,接驗證過去幾堂課我們所討論到的問題。
我認為歐盟內部分歧的原因除了歐洲難民之外,經濟因素更為分歧的導火線。歐盟內部成員國經濟實力差距極大,造成有些成員國為保護自身國家利益而與歐盟提倡的制度、思想背道而馳。我個人覺得,未來面臨前段所述之問題,應當先解決歐盟成員國各自經濟問題,減低分歧與衝突,才能有效減少極端民族主義的出現。
而疑歐派過去也曾經質疑過歐盟的現行體制,我認為現今的歐盟體制確實有需要改善的空見,這次歐洲議會選舉,疑歐派可說是最大的贏家,希望他們能帶領未來的歐洲議會去思考為為歐盟現今迫切需要的?何為歐盟可以考慮修改的施政措施?



政三B 潘易呈(11)

2019歐洲議會大選:中間選票裂解,脫歐黨、綠黨與勒龐的強勢崛起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5
姓名:潘易呈
日期:2019/05/27

「法拉吉的英國『脫歐黨』,恐成歐洲議會的最大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5月26日晚間已進入開票階段。根據歐盟各國的出口民調與回報,本回投票率大約落在49%,是歐洲議會40年來的第一次「投票率回升」,但選情結果卻比原先的想像更為極端——儘管新一屆的歐洲議會仍將以「歐盟統合派」為大宗,但中間派的傳統黨團在各地皆遭重挫;反而是英國爭議的「脫歐黨」、德國崛起的「綠黨」、以及法國民粹戰將勒龐(Marine Le Pen)的「國民陣線」...等新興特色政黨的強勢崛起,瓦解了傳統中間派長年「過半」的優勢傳統,讓歐洲議會進入更加「左右分歧」的複雜局面。

2019年的歐洲議會大選,剛好卡到「英國脫歐」的矛盾亂局,在整體席次的分配上,也因此出現臨時變動——歐洲議會的席次總量,原本應是751席;但在「原定計畫中」,已透過人民公投選擇脫歐的英國,本該在2019年3月29日就正式離開歐盟,因此在規劃2019議會席次時,歐盟本來打算把原屬於英國的席次(73席),裁減46席、重分配27席,並把代表總數縮減為705席。

誰知後來英國陷入「脫歐內亂」,在遲遲無法達成最終協議的狀態下,歐盟也只能數次同意英國「推遲脫歐」,把原本的3月29日脫歐生效期限,一路退遲到10月31日——無法如期脫歐的脫歐的英國,只能硬著頭皮、拖在5月初才同意「依法參與歐洲選舉」。於是,2019年的歐洲議會也出現了微妙的折衝方案——英國人依舊參加了選舉,但其他國家也將同步選出新制議員的「候位名單」,以待英國一脫歐,就能遞補英國議員留下來的27席議會空缺。

儘管歐洲各國的投票時間有所差異,但各地的開票時程都已於5月26日晚間開始。於是,在統合出口民調與當前的開票進度,直到5月27日上午為止,新一屆歐洲議會的政治輪廓也都大舉底定——儘管「歐盟統合派」依舊站穩了過半主流,但英國、德國與法國的選情結果,卻出現了更為劇烈的「左右對立」。

在英國,儘管與過往相比,參與歐洲議會選舉的整體投票率略有上升——但選舉結果,卻是新興政黨「脫歐黨」(Brexit Party)的壓倒性勝利。

2019年才創立的「脫歐黨」,是著名但極具爭議的英國「脫歐戰將」法拉吉(Nigel Farage),在退出「英國獨立黨」(UKIP)所打造的全新政黨。雖然在2016脫歐公投中,法拉吉與UKIP一度成為「英國脫歐的代表臉譜」,但後來的UKIP在陷入嚴重的內亂醜聞後,近兩年卻嚴重地朝極右派種族主義靠攏。自稱無法與種族歧視為伍的法拉吉,於是才帶領老班底另起山頭,並以「脫歐黨」的諷刺性名號再戰歐洲議會。

目前已是現役歐洲議員的法拉吉,在今年的脫歐混戰中,曾多次於歐洲議會上發言,呼籲歐盟方面做出適度讓步,好讓英國能「盡早脫歐」,「畢竟在座的各位,內心裡都不想繼續與我這種人當同事吧?」沒想到後來英國「仍被迫參選」,而由法拉吉所率領的脫歐黨更是打爆了傳統大黨、拿下了壓倒性的勝利。










根據英國當前的開票進度,法拉吉的脫歐黨在全國拿下了33%的選票,預計有望能拿下29席的最終席次——此一表現,不僅是法拉吉從政生涯的最強數據,脫歐黨更有機會超越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諷刺性地成為歐洲議會的「第一大黨」(儘管歐洲議會更看重「結盟黨團」的聯合勢力,因此單一大黨的實質意義不算很大)。

法拉吉這回在英國全區——特別是英格蘭東北的工黨票倉——大獲全勝,左踢工黨、右踹保守黨的表現,極為風光。緊接其後的,則是留歐派主張、但近年在各級選舉慘遭邊緣化的自由民主黨,拿下21%的選票;在野的傳統大黨工黨,只拿到15%;之後是12%的綠黨;當前執政但陷入嚴重內亂的保守黨,則崩潰性地排名第五,全國只拿到9%的選票。

脫歐黨大勝,工黨、保守黨崩潰的慘況,基本上符合英國預期。因為在脫歐亂局之中,本次的議會選舉應該只具備階段性任務,因此不按照傳統政治光譜投下的「賭爛票」,也加劇了脫歐黨的大勝幅度——況且英國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就已把法拉吉的UKIP拱成得票第一大黨,因此本回的選情結果,除了諷刺的戲劇化效果之外,英國人的選擇仍屬「正常能量發揮」。

不過脫歐黨的大勝,是否代表英國選民依舊「執著於脫歐」呢?事實上,若把本回選舉視作「脫歐信心投票」,在統合各黨的得票率後,脫歐/留歐黨派的得票,仍約是40%:40%的平手狀況——與2016年公投的大分裂拉鋸結果,沒有明顯差別。

除了英國脫歐黨的大勝外,在歐洲議會的頭號選舉戰場——德國(要選96席,是各國最多)——選情結果也出現了嚴重的「左右分裂」。雖然執政的「基民盟/基社盟」仍是拿下了第一大席次,但領先比例明顯縮小,除了基社盟持續在巴伐利亞邦拿下壓倒式領先,其餘各地都遭遇了拉鋸狀態。








在基民盟的領先明顯衰減的同時,德國左翼的政局光譜也出現劇烈轉折——主打環保、社福與左翼政策的德國「綠黨」,以5%的大幅差距成為得票第二,並壓制了傳統的左翼盟主「社會民主黨」,進一步打擊了社民黨日漸邊緣化的政治存在感——德國《明鏡周刊》認為,綠黨的強勢崛起,將進一步弱化德國左翼的「中間色彩」,並有可能加劇社民黨的崩解與泡沫化危機。

《明鏡周刊》強調,儘管德國社會對於當前的社民黨「不期不待」,但在落後於綠黨之後,左翼陣營也開始懷疑「在下一次的德國大選中,綠黨是否更具實力挑戰『總理』大位?」但同時,在東德地區,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AfD)依舊明顯領先——因此左派更左,右派更右的選民分裂,也持續顯示著德國日漸白熱化的政治對立。

在法國方面,透過拉攏反馬克宏民怨,極右派領導人勒龐(Marine Le Pen),本次選舉也帶領改組後的「國民陣線」(原來的「民族陣線」),一舉成為法國第一得票大黨。勒龐表示,這回的選舉結果是法國極右派重啟的重大勝利,並證明了自己的修正路線——像是放棄勒龐家族傳統的脫歐主張——是有機會贏得選舉的。

儘管在2017年5月的法國總統大選中,勒龐強勢挺進了第二階段,而得以與馬克宏捉對廝殺;但其聲勢卻在短短一個月內潰散,在同年6月的國會大選中,勒龐的民族陣線只拿下6個席次(馬克宏的「共和前進!」拿下350席)。因此本回的歐洲議會選舉勝利,對於勒龐重整法國極右派、重回巔峰的政治野望,才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

不過在選舉之後,法國馬克宏政府卻也自稱「勝利」。法國《世界報》認為,本回的歐洲議會選舉,對馬克宏來說雖然差強人意,但於戰略目標上仍穩住了優勢——因為畢竟「共和前進!」與「國民陣線」的差距還不足1%,同時歐盟統合派的票數,在法國依舊為大宗——考量到馬克宏才剛剛鎮壓住「黃背心運動」,能在強力民怨過後穩住陣腳,仍是可以接受的停損結果。

政三B 呂振豪(11)

歐洲議會大選:綠黨與脫歐黨崛起 
2019.05.27 中華民國外交部
本屆歐洲議會大選於週末結束,今年有將近4億選民參與投票,投票率高達51%,創20年新高。傳統政黨在本次選舉中僅小幅領先,各國的綠黨和脫歐政黨則強勢崛起,英國的法拉吉(Nigel Farage)和法國的勒龐(Marine Le Pen)所領導的右翼黨均領先國內傳統政黨。另外,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以10個百分點敗給反對黨,擬提前舉行國會大選。

政三A 黃韋嘉(11)

系級 : 政三A

姓名 : 黃韋嘉

學號 : 05114122


出處 :https://tw.news.yahoo.com/%E6%AD%90%E7%9B%9F%E8%A8%AD%E5%BA%95%E7%B7%9A-%E5%A0%85%E6%8B%92%E7%BE%8E%E5%B0%8D%E9%80%B2%E5%8F%A3%E8%BB%8A%E5%AF%A6%E6%96%BD%E9%85%8D%E9%A1%8D-022602465.html
日期 : 2019/05/28



標題:  歐盟設底線 堅拒美對進口車實施配額
(中央社布魯塞爾27日綜合外電報導)歐盟正與美國展開貿易協商,歐盟各國畫下紅線,堅決反對美國對歐盟輸美汽車與零件實施配額。
歐盟成員國的貿易首長們今天反駁美國總統川普本月稍早所提對歐盟輸美汽車實施配額的構想。川普當時聲稱進口汽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川普5月17日宣布將歐盟、日本等地的進口車輛和零組件加徵關稅措施延後180天,但說「國內競爭條件必須通過減少進口來改善」川普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就此與歐盟和日本展開談判。
● 歐洲車若加徵25%關稅 定價將大漲
瑞典貿易部長林德(Ann Linde)在布魯塞爾告訴媒體:「我們對此百分之百反對」;其他歐盟成員國貿易首長和歐盟主管貿易事務的執行委員馬姆斯壯(Cecilia Malmstrom)也表認同,稱歐盟全體成員決心捍衛世貿組織規則。
美國對歐洲進口車與零組件加徵關稅,將使跨大西洋的美歐貿易摩擦急遽升溫,主要是歐洲銷美汽車類產品總值是銷美鋼鋁的10倍;美國去年已對包括歐盟在內多個國家地區的銷美鋼、鋁分別加徵25%與10%關稅。
根據歐盟執委會評估,若美國對歐洲進口車加徵25%關稅,將使歐洲進口車定價大增1萬歐元(約新台幣35萬)。
路透社報導,歐洲聯盟主管貿易事務首長今天表示,有望避免美國對汽車課徵懲罰性關稅的歐美對話出現些許進展,但美國必須決定是否要與歐盟就廣泛取消進口關稅展開談判。
歐盟各國上月確認就兩方面與美國正式展開貿易談判:一是削減工業貨品關稅;另一是讓企業更容易證明他們的產品符合歐盟或美國市場標準。
● 產品相互認證機制有進展
歐盟主管貿易事務的執行委員馬姆斯壯表示,雙方在後者有所進展,在合格評定以及討論監管合作潛力等方面也正面訊息,可能避免歐盟和美國的檢測需求。
然而,她承認雙方在削減關稅上有歧見,美方希望將農產品列入,歐盟則一致反對。
馬姆斯壯說:「現在輪到美國就展開協商做出回應。」
歐盟各國貿易部長今天也討論到另一個導致與美國關係緊張的議題,那就是美國阻擋世界貿易組織(WTO)受理上訴機構的人事任命。這個機構裁決世貿組織成員間的爭端。
上訴機構僅剩3名成員,其中2人今年底離職後,這個機構將停止運作。根據規定,任何申訴案都須有3名成員審理。

心得:近日歐盟正與美國展開貿易協商,歐盟各國堅決反對美國對歐盟輸美汽車與零件實施配額。川普曾5月17日宣布將歐盟、日本等地的進口車輛和零組件加徵關稅措施延後180天,畢竟美中現在正在貿易大戰,美國也要專心的對付中國。
歐盟美國在貿易部分還沒有共識,美方希望將農產品列入,歐盟則一致反對。
歐盟要是想要美國不要對歐盟輸美汽車與零件實施配額,應該是不可能,所以結果一錠還是要再協商。

政四B劉羿彣(11)


標題: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傳統中間政團不再過半,綠黨和民粹主義崛起
出處:關鍵評論
時間:2019/05/27
內容:
2019年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選舉結果在台北時間凌晨揭曉,這次選出共751位歐洲議會議員,根據部分計票結果和出口民調的初步預測顯示,這次歐洲議會選舉將打破過去慣例,不再由兩大政團取得過半席次。另外,著重氣候變遷危機的「綠黨」在多個國家都有所斬獲,破紀錄取得佳績。此外,各國右翼的反歐盟民粹主義也頗有收獲。
5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自23日開始,於26日結束,歐盟(EU)約3.7億選民共選出751位歐洲議會議員。
《中央社》報導,歐洲議會發言人季約特(Jaume Duch Guillot)表示:「歐盟27國的投票率目前估計約51%,是20年來最高。」他還說,一旦英國的選票計入,投票率還可能上升到52%。而2014年、上一次歐洲議會選舉時,整體投票率僅43%。
主要政團沒一個過半,歐洲議會不再由兩個政團輪流主政
歐洲議會主要分成3大主流政團,分別是保守派政團「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EPP)、中間偏左的「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Progressive Alliance of Socialists and Democrats,S&D),以及中間自由派的「歐洲自由暨民主聯盟政團」(Alliance of Liberals and Democrats for Europe group,ALDE)。
《BBC》報導,歐洲議會長期以來都由EPP和S&D兩大政團共同取得過半席次,但根據部分計票結果和出口民調的初步預測顯示,這次EPP和S&D失去83個席位,而ALDE取得重大進展,席次從67個席位增加到107個。目前,保守派的EPP仍是最大政團,但席次沒過半,要取得過半可能得聯手另外兩個主要政團。
上一次歐洲議會選舉,EPP與S&D兩大政團共拿下412席,佔比為54.86%,這一次僅拿到329席,佔比43.8%。
此外,這次歐洲議會選舉,有兩個趨勢不容小覷:一是重視氣候問題的綠黨在多個國家都大有斬獲,破紀錄成為歐洲議會排名第4的政團,二是民粹主義、疑歐派和右翼政黨拿下100多席,將影響未來歐盟走向。
年輕人重視「氣候問題」,綠黨破紀錄創下佳績
(中央社)歐洲前幾大國家的綠黨(Greens)得票率紛紛在歐洲議會選舉取得創紀錄的兩位數佳績,出口民調顯示,德國綠黨躍升第2,僅次於總理梅克爾所屬的保守派「基督教民主黨」(CDU),綠黨這次得票率是上屆2014年選舉的兩倍。在德國,30歲以下有三分之一選民投給綠黨。民調機構Infratest調查結果也發現,首投族有1/3選擇綠黨。
而在法國,綠黨以12%的得票率排名第3,在奧地利、愛爾蘭和荷蘭得票率也達兩位數。
綠黨不僅在芬蘭和丹麥取得的議席倍增至2席,在愛爾蘭也是20年來首贏2席,在比利時及英國也大有斬獲。
在歐洲傳統兩大政團EPP和S&D料將痛失陣地下,綠黨有望成為歐洲議會中左右決策的要角。
德國綠黨主要候選人吉古德(Sven Giegold)說:「這是一個攸關未來的週日」。他也表示支持由學生發起、為氣候危機敲響警鐘的「週五為未來而戰」(Fridays for Future)罷課活動。
法國綠黨候選人賈多(Yannick Jadot)也讚揚這是一股「由我們領銜的綠色浪潮」。法國總理菲力普(Edouard Philippe)承認這是「有關生態緊急狀態的訊息」。他說:「我們歐洲各地的公民,尤其是最年輕的一群,正要求我們果斷行動,而那將是我們在法國和歐洲要做的事。」
民粹主義、民族主義雖無法「奪權」,但席次增加
《BBC》報導,歐州議會的極右翼和歐洲懷疑派(疑歐派)目前分屬於歐洲議會中3個政團:「歐洲保守與改革黨」(European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ECR)、「自由和直接民主歐洲」(Europe for Freedom and Direct Democracy,EFDD)和「民族和自由歐洲」(Europe of Nations and Freedom,ENF) 。
根據歐洲議會網站當地時間凌晨2點計票結果顯示,這三個政團共拿下172席,佔總席次22.9%。
《中央社》報導,由法國極右民粹派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和義大利反移民的聯盟黨
(League)組成的政團「民族和自由歐洲」,席次從37席躍升至58席。
由義大利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和英國脫歐黨(Brexit Party)等歐洲懷疑論者和右翼民粹主義者組成的議會政團「自由和直接民主歐洲」,席次則從42來到現有的56。
心得:
從此次歐洲議會選舉可看出歐洲公民對於歐盟的不信任感的提升,雖然歐洲人民黨依舊為歐盟最大黨團,但席次卻不如以往,整體來看是公民對於各國保守黨的不滿,興起的是受到年輕人歡迎的綠黨以及極右派與疑歐派的政黨,可看出環境議題逐漸受到人民的重視以及各國對於國家民族意識的抬頭與對歐盟的懷疑,往後歐洲議會不再是以保守黨與社民黨為主的議會,而是一個多元且須融入不同聲音的議會,歐盟目前面臨的問題將不會只是對外的大國互動,還有與歐盟國家的整合問題。

政三A 劉佳蒨(11)

系級:政三A
姓名:劉佳蒨
出處:https://www.epochtimes.com/b5/19/5/26/n11280826.htm

標題:歐洲議會選舉 或三大黨團合作才能過半

內容:
歐洲議會五年一次的換屆選舉週日(5月26日)進入最後一天。這也是21國同時投票的重頭選舉日。此前3天,已有七個國家完成投票。根據初步計票結果顯示,親歐的「歐洲人民黨」(EPP)預計仍是最大黨團,但席位沒有過半。要取得過半需要聯手另外兩大黨團。
歐盟28個成員國共有4億多名合格選民。荷蘭和英國等國已從週四(5月23日)起開始投票,但多數國家在週日投票。這場橫跨28國為期4天的大選將選出751名歐洲議會議員。週日舉行投票的21個國家中,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五個國家的議員總數(348)將占到歐洲議會席位(751)的近一半。
今年的投票率在很多國家都出現上升,是歐洲議會大選近20年來投票率最高的一次。歐洲議會的初步估算顯示,這次的投票率為49%~52%,而上一次,也就是2014年大選的投票率為 42.61%。
根據歐洲議會的首次估計結果,親歐的「歐洲人民黨」(EPP)預計仍然是歐洲議會中的最大黨團,佔有751個席位中的173個(下降44個席位)。親歐的「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S&D)仍然是第二大黨派,占有147個席位(下降39個);親歐的「歐洲自由民主聯盟黨團」(ALDE+R)預計贏得102個席位(上升34個席位)。三大黨團需要合作才能過半。
這次大選的另一個特點是,綠黨和極右翼政党在歐洲議會的席位明顯增加。根據目前的初步预测,綠黨贏得71個席位(增加20個);兩個極右翼政黨總計獲得113個席位。
心得:本次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相較於2014年要來得高,此外,右翼民族主義政黨對中右翼和中左翼政黨構成了協調挑戰,中右翼和中左翼政黨此前在每屆歐洲議會中都曾是主導力量。在本次大選親歐盟政黨面臨諸多民族主義團體挑戰之際,「命運攸關」、「十字路口」、「選擇時刻」,「歐盟未來懸於一線」等詞句近日來紛紛出現在眾多媒體的報導中。從媒體用詞來看,這次大選歐洲議會似乎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政三A 05114107 黃凱荃(11)

系級:政三A
姓名:黃凱荃
學號:05114107
日期:2019/5/27
出處:https://m.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803394

歐洲議會選舉大勝 英脫歐黨要求參加歐盟新談判

  歐洲議會選舉今天落幕,英國首相梅伊未能如期讓英國脫歐,引來民眾怨聲載道,也讓民粹疑歐派大將法拉吉(Nigel Farage)的脫歐黨(Brexit Party)趁虛而入取得空前勝利。

法新社報導,法拉吉盛讚歐洲議會選舉結果,並要求讓他的脫歐黨參與和歐盟的新一輪談判。這位2016年脫歐公投重要推手警告,若是不能在10月31日脫歐,他的政黨會複製這次的勝利,贏得下一次大選。法拉吉的東南英格蘭選區仍在計票時,他在南安普敦(Southampton)警告說:「我們正在摩拳擦掌。」

本屆歐洲議會選舉時間正值英國面臨混亂政局,梅伊未能按照原定計畫成功脫歐,本月24日黯然宣布辭職。

脫歐黨在歐洲議會選舉得票率位居第一,明顯親歐盟的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綠黨(Greens)和幾位前保守黨和工黨國會議員組成的新政黨「改變英國」(Change UK),得票率加起來還落後幾個百分點。

英國「衛報」報導,自由民主黨得票率居次;工黨第3名;綠黨第4;梅伊所屬的保守黨第5。歐洲議會選舉751席議員中,英國需選出73席,他們不會直接參與制定國內政策,如英國脫歐的議題,然而只要他們仍留在議會,便能就歐盟層級政策取得發言權。

路透社報導,英國2016年舉行脫歐公投時,有52%贊成脫離歐盟,48%支持留在歐盟。英國會參與本屆歐洲議會選舉全因為梅伊延期脫歐,這場選舉顯見近3年來,英國脫歐立場分歧更加嚴重。

1973年加入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英國原定今年3月29日脫歐,由於各黨派人士仍對英國該在何時以哪種方式脫歐存在爭議,甚至出現二度公投的呼聲,導致英國至今仍未脫歐。

政三B 蘇郁珊 (11)

政三B 05114255 蘇郁珊
https://www.storm.mg/article/1327381?utm_source=Line新聞&utm_medium=新聞點擊&utm_campaign=Line_today&srcid=73746f726d2e6d675f38663265333162336538363362626234_1558963569

「猶太人在德國的領土不安全」德國反猶情緒死灰復燃,政府專員呼籲「別在公共場合戴傳統小帽」

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與屠殺,是德國舉國上下銘記的歷史教訓,但隨著極右派勢力崛起、民族主義情緒升溫,社群平台成為散播仇恨的溫床,德國的反猶太攻擊事件近年來不斷增加。德國政府猶太事務專員克雷恩對此提出警告,呼籲猶太人避免在公共場所穿戴傳統小帽,以免招致危險。雖然以色列總統瑞夫林批評這項建議是向反猶主義投降,但猶太人在德國面臨的處境,正是歐洲反猶太情緒上升的縮影。

反猶主義情緒升溫,網路也是罪魁禍首

傳統上猶太男子在禱告會佩戴圓頂小帽(kippah),但德國政府猶太事務專員克雷恩(Felix Klein)25日接受德媒「馮克媒體集團」(Funke)採訪時表示:「在德國,我不建議猶太人隨時隨地都配戴小帽。」

根據德國內政部的數據,2018年發生62起反猶太暴力攻擊,2017年則為37起,案件數增加了20%,其中約9成與極右派勢力有關。反猶太主義法律專家范諾尼(Claudio Vanoni)則表示,德國的反猶太情緒其實從未消失,但最近變得更具攻擊性且明目張膽,而社群平台容許人們躲在螢幕後毫無限制地發表極端言論,也助長了針對猶太人的襲擊。

以色列總統批評:這是向反猶太主義屈服!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以色列總統瑞夫林(Reuven Rivlin)對此回應,在德國佩戴猶太小帽會有危險的說法讓他「震驚」,他批評這樣的建議是向反猶太主義屈服,德國猶太人對人身安全感到擔憂,也再度印證「猶太人在德國土地上不安全」的事實。美國駐德大使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也不認同克雷恩的建議,他在推特上發文稱:「戴上你的猶太小帽,戴上你朋友的猶太小帽,借來一頂猶太小帽,並為我們的猶太鄰居戴上它,教育人們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

反猶情緒遍及全歐洲

過去幾年間,極右翼政黨在許多歐洲國家崛起,導致反猶太主義和其他極端主義言論更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2018年12月一項針對歐盟各國猶太人的調查發現,89%的猶太人認為反猶太主義在他們的國家增加,而85%的猶太人認為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在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就曾對德國在二戰後的「全國贖罪」心態提出質疑,認為德國對屠殺猶太人與納粹罪行的「集體罪疚」,局限了德國人的政治發展,隨著AfD在2017大選中挺進聯邦議院,也助長了反猶言論的聲浪。

反移民立場強硬的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Orbán)上任以來也多次面臨反猶主義指控,但奧爾班反駁,生活在匈牙利的猶太人比西歐的猶太人還安全,更聲稱是穆斯林國家的難民將反猶太主義傳入西歐。克雷恩對此則反駁,雖然確實有些來自穆斯林國家的難民,受到傳播以色列和猶太人負面形象的節目洗腦,但絕大多數的反猶太犯罪的罪魁禍首仍是極右派份子。



心得:

因為報告有相關,故選擇這篇文章。從文中可以看到,極右派興起已經不是對於歐盟國家的懷疑而已,而是另一種民粹主義的崛起並且有越來越鼓吹種族歧視的意涵在。以人權為目標的歐盟,如果不能抑止這些事情發生,或多或少在歐盟的整合上會有更分裂的情況發生。然而,這種自二戰以來的種族及歷史難以徹底解決,因此仍須注意極右派勢力的走勢和積極多方協商以避免聯盟的瓦解及人權的淪陷。

政三A 05114141 林忠模(11)

標題:歐洲議會選舉 英法義民粹崛起但未淹沒歐盟

日期:2019/05/27
姓名:林忠模
內文: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27日專電)5年一度歐洲議會選舉落幕,新興政黨崛起使兩個中間派主流政黨的總席次不再過半,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民粹主義政黨席次躍升,但極右翼勢力不夠壯大,未能淹沒歐盟。

一連4天的歐洲議會選舉昨天結束,這次橫跨歐洲聯盟(EU)28國的選舉,在親歐盟政治人物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大力批評民粹主義威脅、歐盟存在危機之下,催出近51%投票率創20年來新高,不過各成員國傳統黨派在選舉中普遍失利。
根據歐洲議會今天凌晨公布的計票結果初步統計,前3大黨團是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EPP)179席、中間偏左的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Progressive Allianceof Socialists and Democrats)150席、中間自由派的歐洲自由暨民主聯盟黨團(ALDE&R)107席。
歐洲議會共751席,歐洲人民黨和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以往是歐洲議會最大的兩個黨團,合計占過半席次,這次各自下滑近40席,都是重大挫敗,未來要與歐洲自由暨民主聯盟黨團合作才能拿下過半席次。
這次選舉因多國民粹主義政黨合作,被視為親歐及疑歐勢力對決,由法國極右民粹派國民聯盟(NationalRally)和義大利反移民的聯盟黨(League)組成的黨團「民族和自由歐洲」(Europe of Nations andFreedom, ENF),席次躍升至58席。
另由義大利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和英國脫歐黨(Brexit Party)等歐洲懷疑論者和右翼民粹主義者組成的議會黨團「自由和直接民主歐洲」(Europe of Freedom and Direct Democracy, EFDD),則增至56席。
雖然民族主義右翼政黨的得票在法國、義大利及英國有所斬獲,但在其他國家則未如選前預估一樣壯大,德國的極右派另類選擇黨(AfD)取得10.8%選票,雖較2014年上次選舉的7.1%得票率增加,但較2017年德國國會選舉的得票率12.6%下滑。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奧地利極右派自由黨(Freedom Party),2017年大選時得票率為26%,但這次歐洲議會選舉降至17.2%;荷蘭極右派領袖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領導的自由黨(PVV)這次得票率僅3.5%,原本在歐洲議會的4席可能全部不保。
這次歐洲議會選舉,民粹主義政黨有所斬獲但未遍地開花,只是歐盟也不能因此高興,可預見未來歐洲議會倡導本國利益高於歐盟整體利益的聲浪增強,而綠黨這次在各國異軍突起,對環境保護及社會福利的倡議也可能與經濟發展的力道相拉鋸。(編輯:郭中翰)1080527
心得: 我認為隨著世界經濟動盪以及中國帶來的威脅來看,各國都會興起民粹主義,各國的人民都會越來越朝向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為主的人越來越多,但其實這樣對整個世界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事情,大家必須共同攜手合作,才能一起突破難關,不然這樣會越來越艱難,大家都要團結,才能進步,而不是互相杯葛,互相牽制。

政三A陳欣承(11)

系級:政三A
學號:05114128
姓名:陳欣承
標題:歐洲議會選舉 中間偏右派勝 疑歐派大有斬
時間:2019/05/27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270008.aspx
全文:
(中央社布魯塞爾26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議會選舉最新預測數據顯示,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EPP)在751席歐洲議會贏得最多席次,但多個疑歐派政黨仍大有斬獲。

歐洲議會發言人季約特(Jaume Duch Guillot)表示,歐洲人民黨拿下178席,遠低於現有的216席,但仍高於其中間偏左對手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Socialists and Democrats)的152席。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原有185席。

歐洲人民黨主席韋柏(Manfred Weber)說:「我今天沒有真正贏得重大勝利的感覺。」韋柏也是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新主席的人選。

鑒於他個人政黨和社民聯盟丟掉不少席次,韋柏說:「我們正面臨一個萎縮的中間派。」

季約特告訴媒體,幾個民粹主義、疑歐派和右翼政黨拿下100多席。

由法國極右民粹派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和義大利反移民的聯盟黨(League)組成的黨團「民族和自由歐洲」(Europe of Nations and Freedom),席次從37席躍升至55席。

由義大利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和英國脫歐黨(Brexit Party)等歐洲懷疑論者和右翼民粹主義者組成的議會黨團「自由和直接民主歐洲」(Europe for Freedom and Direct Democracy),席次則從42來到現有的53。(譯者:陳昱婷/核稿:蔡佳敏)1080527

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初步預測:3大政團合作才能過半
(中央社布魯塞爾26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議會選舉今天結束,基於部分計票結果和出口民調的初步預測顯示,保守派政團歐洲人民黨(EPP)仍是最大黨團,但席次沒過半,要取得過半可能得聯手另外兩大政團。

法新社報導,歐洲聯盟(EU)逾4億登記選民要選出751位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議員,歐洲議會今天指出,這次選舉的投票率是20年來最高,估計達到51%。

歐洲議會發言人季約特(Jaume Duch Guillot)表示:「歐盟27國的投票率目前估計約51%,是20年來最高。」他還說,一旦英國的選票計入,投票率還可能上升到52%。

三大主流政團若能共同合作,便可在751席的歐洲議會中占多數,但席次預測仍可能隨著後續計票結果而出現變化。(譯者:陳彥鈞)1080527
心得:
歐洲議會身為歐盟的眾議院,在里斯本條約後提升了職權與重要性,再加上近來歐盟面臨的種種議題與挑戰,更使得這次的議會選舉顯得格外重要,甚至還創下歷年最高投票率51-52%的紀錄。綜觀目前的部分結果與初步預測,中右派仍贏得最大黨地位,但需要與其他中間派黨團聯盟才能佔有過半多數。就一方面來看還不至於太糟,中間派只要能合作,還是能保有主控權。但就另一方面中間派也是呈現衰退的傾向,而小黨和極端黨派崛起;就一個國家來說,一面似乎多了代表性與制衡力量,但一面就是會更陷入分歧中,更不用說是向歐盟這樣的政治實體,而且崛起的還是極端民粹主義。而到目前為止也出現個現象,即幾個歐盟大國出現疑歐極端勢力佔優勢的情形,反而一些小國較為支持歐盟,則究竟會給歐盟發展帶來甚麼影響,還有待觀察。

政三B 施軒弘(11)

系級:政三B

姓名:施軒弘

學號:05114250

歐洲議會選舉將落幕 英國脫歐黨準備慶功


2019-05-26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倫敦26日專電)歐洲議會選舉今天是最後一天,歐洲聯盟(EU)包括英國的選民投下一票;雖然英國人仍處在首相梅伊辭職的消息中,但疑歐派法拉吉的脫歐黨(Brexit Party)已準備慶功。
歐洲議會選舉預計選出751席議員。原定今年3月29日脫離歐洲聯盟的英國,由於國會遲遲未通過脫歐協議而得參與歐洲議會選舉,必須選出73席。
在梅伊(Theresa May)的脫歐協議屢次在國會闖關失敗,甚至導致她黯然請辭後,執政的保守黨憂心可能會在歐洲議會慘遭滑鐵盧,空手而歸。
民意調查顯示,保守黨在歐洲議會選舉的支持率僅有難堪的7%,而法拉吉(Nigel Farage)的脫歐黨可能取得空前勝利。
法拉吉是具代表性的疑歐派人物,雖然參選下議院議員多次落敗,但擅長操縱民粹鼓吹脫歐,在2016年英國公民投票決定脫歐中扮演重要角色。法拉吉原本是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但於2016年辭去職務,今年初創立脫歐黨。
法拉吉曾加入保守黨,後來加入英國獨立黨。他於1999年首度當選歐洲議會議員,之後於2004、2009、2014年都順利連任。法拉吉參選下議院議員屢戰屢敗,卻能多次連任歐洲議會議員,經歷十分特別。
除了法拉吉之外,另外13名從英國獨立黨移籍到脫歐黨的黨員也是現任歐洲議會議員。法拉吉拿政府的脫歐失敗當口號,四處疾呼,「如果想要脫歐,就要票投脫歐黨」,吸引不少對脫歐進度不滿的疑歐派選民。
脫歐黨主張硬脫歐,也就和歐盟分手得一乾二凈,不要有關稅同盟等連結,而是在和其他國家簽署個別貿易協定之前,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矩行事。
在野黨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警告,「極右派勢力正在上升,英國正站在十字路口,現在的決定將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未來」。不過,由於工黨內部對脫歐立場搖擺,讓工黨在歐洲議會的選情也不看好。
梅伊24日宣布將辭職後,浮出檯面角逐保守黨黨魁的人選多屬於疑歐派,包括曾任倫敦市長和外相的強生(Boris Johnson)及前脫歐大臣拉布(Dominic Raab),加上梅伊較軟路線的脫歐協議3度闖關失敗,預料新首相會採取較強硬的脫歐路線,如果脫歐黨又在歐洲議會選舉獲勝,英國可能無協議脫歐的機率將會大增。(編輯:郭中翰)1080526

心得:在脫歐程序延宕的現況下,有越來越多的疑歐派選民認為英國傳統兩黨包含工黨與保守黨接沒辦法妥善處理脫歐事務,若硬脫歐是未來走向,則在實行已久的許多歐盟政策是否能有緩衝期也是不得而知,在英的歐盟公民的權利能否得到保障想必也是檯面上眾多候選人應向人民承諾的一大要點。英國脫歐若以賽局理論來說,我認為屬於零和賽局中的管制性政策,若以硬脫歐的方法脫離歐盟,在原本由歐盟所指導或實行的政策將在英國一概取消,其經濟發展與關稅領域部分勢必受到強大衝擊。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政四A 李靜珊(11)

系級:政四A
學號:04114133
姓名:李靜珊

時間:2019/5/25
標題:歐盟照會香港特首抗議修訂《逃犯條例》

內文: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持續引發巨大抗議聲潮。歐盟駐港澳辦事處週五(524日)向香港特首發出一份正式的外交照會(Demarche),就香港修訂引渡條例提出嚴正抗議。批評人士擔心,這項修訂可能讓在港人士被送往中國大陸接受不公平審訊。

港府強推修訂《逃犯條例》已經在香港引發大規模抗議。中共於1997年在從英國手中收回香港時曾承諾,要以「一國兩制」的方式保證香港高度自治,包括獨立的司法制度。但自「主權移交」後,香港爆發多次抗議活動,抗議者表示「一國兩制」實際上是「一國『已經凌駕』兩制」,香港的國際自由度排名每年倒退,中共對香港控制得也越來越深。
而近期發生的修改引渡條例再次點燃香港人的憤怒。上萬人上街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強調不信任中共打壓人權的司法制度,並要求當局撤回修訂。

路透社表示,不僅僅香港人,包括外國政府、法律和商業團體在內的批評人士擔心,修訂《逃犯條例》可能會破壞香港的法治,使包括過境香港的外國人在內的個人,都可能被送回中國大陸接受不公平審判。
歐盟駐港澳辦事處週五在一份聲明中說,歐盟各成員國的外交代表會晤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出外交照會,重申他們對香港政府擬議修訂香港《逃犯條例》的關注。」

28個成員國組成的歐盟最近幾個月對香港的《逃犯條例》已經表達關切。歐盟週五的這一最新舉措代表了歐盟立場的強硬化。而就在此前幾天,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曾表示,她不會放棄這個法案。香港政府稱,他們希望在夏季立法會休會前通過這個修訂法案。
歐盟辦公室負責人卡門·卡諾(Carmen Cano)沒有立即發表評論。林鄭月娥的辦公室也沒有立即做出置評。
參加331日舉行的香港抗議遊行的民陣召集人岑子傑表示,遊行是要求港府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他強調現有條例保障港人不會被引渡至司法不公、侵害人權的地方。他又強調,不相信由中共欽點的特首和律政司,「會為了香港人的人權和中共Say No(說不),所以我們一定會堅決反對《逃犯條例》的修訂。」

心得:

中國在經濟上影響力及在國際政治上的重要性日益增長,但是在法治及人權議題上中國始終挑戰此些核心的普世價值,因此歐盟各國對於香港修訂逃犯條例之擔憂,無謂就是中國政府因此可能對香港人民不公平的審判而嚴重侵害基本權利,此外可能發生過境香港的外國人亦被強迫送至中國接受訊問及審判等不公事情,因此引發諸多國家關切及強烈反對。

政四A 吳佩庭(12)

系級:政四A
學號:04114136
姓名:吳佩庭

出處: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時間:2019/5/25

標題:法國今天舉行歐洲議會選舉投票

新聞內容:
    5年一度的歐洲議會選舉已陸續在各國展開,主要歐盟成員國法國、德國及意大利等將於今天投票。法新社稱,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與總統馬克龍所屬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旗鼓相當。在法國,投票8點開始,晚間18點到20點結束。另外,全法周末約有一萬兩千五百黃背心上街,創下黃背心去年11月展開抗議以來“人數最低”。選舉投票前,里昂中心發生爆炸,馬克龍關注治安問題。


    歐洲議會選舉已從5月23日開始,歐盟28個會員國選民將直選出751位議員代表5億歐盟公民立法,席次依據人口分配,德國擁有最多的96席,法國其次為74席,人口最少的馬爾他有6席。

    此次歐洲議會選舉,由於歐洲多年經濟不振,加上接納難民及移民政策讓許多國家公民產生社會融合問題,極右翼勢力引起民眾共鳴,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的極右政黨勢力都在擡頭。法國選舉被視為以國民陣線為前身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與總統馬克龍所屬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的“對決”。

 《中央社》分析,今年恐是極右翼政治勢力擺脫邊緣化的關鍵年,這也為歐盟未來團結投下變數,當“反移民”及“反歐盟官僚”的極右勢力進入議會後,可以預見歐盟提出團結一致的法案將受到阻力,一體化的歐盟正走向十字路口。

    歐洲議會選舉將在5月26日結束,各國計票結果預計27日可望出爐。

    在歐洲議會選舉投票前夕,法國里昂市中心一步行街周五發生包裹炸彈爆炸,造成13人輕傷。馬克龍周六下午會見內政部長卡斯塔內,討論國內治安問題。

    而周日投票也正逢持續數月的黃背心抗議進入第28周。據內政部周六統計,全法約有一萬兩千五百黃背心上街,是黃背心去年11月展開抗議馬克龍社會稅改政策以來人數最低的一個周末。不過,在馬克龍出生地亞眠,上千人參加“去馬克龍家找他”的遊行活動。警方稱,有1200人參加遊行,而組織者表示,2000人響應。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政三A 侯佳妤(11)


政三A
05114139
侯佳妤

出處: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291160


香港逃犯條例硬來 歐盟抗議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歐盟駐港澳辦事處廿四日針對恐將個人送至中國受審的香港「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正式向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提出表達抗議的外交照會。香港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二十四日通過,將該修訂草案繞過法案委員會討論,並於下月十二日直接於大會恢復二讀辯論。香港學者認為,未來爭議性更大的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恐循該模式,直接於立法會大會表決通過。
  • 抗議圖片寫著「這樣也叫難民?」。(美聯社)
    抗議圖片寫著「這樣也叫難民?」。(美聯社)
  • 抗議人士展示兩人的通緝肖像。(美聯社)
    抗議人士展示兩人的通緝肖像。(美聯社)
批評人士,包括外國政府、法律與企業團體,對該條例恐破壞香港的法治,並讓個人,包括過境香港的外籍人士,有被送至中國進行不公平審判之虞,紛紛表達疑慮。歐盟駐港澳辦事處廿四日也發聲明指出,其會員國的外交代表與林鄭月娥會面,「提出外交照會,對於港府計畫修訂的逃犯條例重申關切」。
外交照會是正式外交文件,為交涉過程中一方用來正式表達態度與立場,通常用於重大事件。網媒「香港01」以「事態升級」形容歐盟此舉,但歐盟駐港澳辦事處與特首辦公室都未評論。
本月十一日,立法會審議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法案委員會鬧雙包,進而使建制派與民主派議員大打出手,香港保安局長李家超見相關審議陷入停滯,因而向立法會內務委員會要求將該案直交大會進行二讀程序,香港立法會二十四日投票通過撤銷該案的法案委員會運作,並於下月十二日恢復二讀辯論。
香港01披露,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十七日會見兩百餘名港區人大、政協委員時,一再要求建制派歸隊,必定要讓該案在七月立法會期結束前完成修訂,他與七位副主任還罕見的一起向在場代表深深鞠躬「拉票」。與會者透露,王數度刻意提到「習主席怎麼講、習主席那樣說」,並且暗示曾就修例內容請示過中央高層,「姿態很明顯,就是放話給大家聽,支持修例是習近平授意」。
香港評論員林和立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說,這是北京的「硬任務」,所以建制派,包括對該條例有保留的商界,一定要全部歸隊支持。他說,該案與爭議更大的基本法廿三條,只須立法會過半數就可通過,目前建制派掌控立法會,北京可能循此模式通過廿三條的立法。

心得:
當所謂的送中條例正式修法完成並試用後,將影響到的不僅僅是香港公民、中國國民更會影響到世界各國的人。注重人權的歐盟也對中共此舉提出強烈不滿,要求延後修訂此法,但是中共反而是加快其修法速度,因此讓歐盟於今日向香港發出外交照會。希望中共政府能聽取歐盟的建議,在修訂程序中,完成符合國際人權標準的法律修訂。

政一B羅本信(11)


姓名:羅本信

班級:政一B

學號;07114230

[標題] 德國政府計劃提高難民金 惹熱議

[內文]

據《星期天圖片報》近日報導,聯邦勞動局計劃上調難民申請者的救濟金,發言人胡伯爾圖斯·海爾(Hubertus Heil)證實,正在擬定一份相關的法律草案。他沒透露細節和數額,表示法律明年年初生效。

據媒體報導,難民申請者的救濟金調整如下:成年人每月零花錢從135歐元上調到150歐元;對1417歲的年輕人,每月零花錢從76歐元上調到79歐元;對613歲的兒童,從83歐元上調到97歐元;6歲以下小孩,則從79歐元上調到84歐元。

基社盟祕書長布盧姆(Markus Blume)批評道,這「釋放出完全錯誤的信號」,「庇護權是針對尋求保護的人,而不是尋求零花錢的人」,他要求將現金轉為物資。

據德國法律,政府有義務定期調整難民申請者的救濟金,依據是聯邦數據統計局對公民收入和消費者的抽樣調查結果。上一次上調是在三年前,之後曾下調過。

聯盟黨黨團的副主席弗萊(Thorsten Frei)對《圖片報》表示,德國已經是歐洲支付最高社會福利的國家,這根本上刺激了別人來德國申請避難。他要求,尤其那些在歐盟其它國家已經申請避難,而又來德國避難的人,應該降低他們的難民金,「將來最多只提供返程車票。」

綠黨政治家則強調,憲法對基本生存權的保護。聯盟黨黨團政治家魏斯(Peter Weiß)說,對有可能被留下的難民申請者得上調(難民金),對那些被拒的、有義務離境的應該下調。

2015年秋季,近百萬難民湧入德國,給德國各方面造成超負荷,尤其因為難民中混有經濟難民、有前科的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不少人還是用的假身分。

[心得]

德國為贖罪而大開國門讓難民進入德國,平心而論,造成歐盟各國的國安危機。當今德國執政黨為了所謂的人道、博愛而接納許多的移民,立場趨向左派。尤甚者,拍了一部美化難民政策的電影,營造難民是解決德國現況唯一且最好的、符合人權的作法,不斷強調難民的處境。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先就報導的內容可以得知難民的組成複雜,無法確保是否有激進分子、經濟難民進入德國,如此將造成德國的國安危機和財政負擔,如此怎能以同情和所謂的生存權造成一國的人民蒙受其害?若要解決難民問題可以請求聯合國調派維和部隊結束內戰狀態,並以低利息借款給敘利亞政府重建,並要求敘利亞政府支付其國民在德國的花費,實為解決之道。

政四A 劉力豪 (11)

系級 : 政四A
姓名 : 劉力豪
學號 : 04114140

出處 :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48404142
時間 : 2019/05/24

標題 :
France Lyon: Police appeal after parcel bomb attack hurts 13

新聞內容 :
French police have made an appeal for information in their hunt for a man suspected of planting a parcel bomb in Lyon, which injured 13 people.
The device went off outside a bakery on a busy street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s third-biggest city.
Those hurt, including a girl aged eight, appear to have suffered superficial injuries.
Anti-terrorist prosecutors have taken ov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security has been boosted in public places.
Police released a grainy image of the suspect taken from CCTV footage.They said he was wearing a long-sleeved dark top and light-coloured shorts.
A police source told AFP news agency the suspect appeared to be about 30 and was using a black mountain bike.
The device, which was reportedly full of screws, nuts and bolts, exploded around 17:30 (15:30 GMT) on Victor-Hugo Street, in the historic city centre, between the Saone and Rhone rivers.
French media quoted a receptionist at a nearby hotel as saying there had been a "deafening blast".
"I saw people running and panicking and heard several cries," Alexis Saillan told BFMTV.
The last time a parcel bomb had exploded in France was in 2007 when a device killed one person and injured another in front of a law office in Paris, AFP news agency reports. Police never found the bomber.
Jihadist gun and bomb attacks have killed more than 250 people in France since 2015 and the country remains on high alert, with military patrols a regular feature of security in cities including Lyon.
The blast in Lyon comes days before France votes in the European elections after a closely fought race.


心得 :
近年來伊斯蘭恐怖主義之盛起,透過恐怖攻擊快速地席捲了全世界,而身為歐盟大國的法國也不斷地出現恐怖攻擊。在2015年年底之恐怖攻擊後,法國時任總統歐蘭德 (François Hollande) 隨即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賦予了軍警及司法調查單位更大的情報搜查權、加強法國之邊境管制、以及加強法國的反恐行動,目的就是要確保法國不再會出現大規模的恐怖攻擊。而法國的緊急狀態在經過了兩任總統的多次延長,直到2017年的11月,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宣布了緊急狀態之終結,但取而代之的是由國民議會通過的新反恐法,此舉同等將反恐行為正式立法化。雖然反恐法的制定受到法國多數民意之支持,但從此法賦予了國家軍警及司法單位更大的調查權力與情報蒐集,可以看出將犧牲的是公民的自由與言論權,以及使得境內之穆斯林團體面臨更嚴苛的生存環境。

而綜觀全歐洲,不僅僅是法國在反恐行動上面臨如此艱難的困境,同樣地歐盟成員國也出現了多起恐怖攻擊,英國光是在2017年便出現了三起規模較大的恐怖攻擊,以及歐盟最首要的都市布魯塞爾,於2016年出現了連環爆炸事件,導致了數十名人員身亡,以及數百名的傷者。那麼近年歐洲不斷地出現恐怖攻擊的情況下,歐洲各國及歐盟的反恐態度同樣值得省思與檢討,歐盟早在2005年便訂定「歐盟反恐戰略」 (European Union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 ,在反恐行動及刑事調查上進行了超國家之合作與整合,雖然後續幾年仍然不斷地進行反恐策略的討論,但以結果而言似乎沒有取得成功,近年歐盟始終無法成功抵擋伊斯蘭國於歐洲境內的恐怖攻擊,使得各國死傷慘重、人心惶惶、以及伊斯蘭國在精神層面上的勝利。而現今歐盟在反恐議題尚未有十分顯著之成效,還需要處理難民議題,要如何排除伊斯蘭極端主義入侵,以及同時妥善處理難民的安置,這些對於歐盟看似都是遙不可及之目標。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政四A 吳佩庭(11)

系級:政四A
學號:04114136
姓名:吳佩庭


出處: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時間:2019/5/22

新聞標題: 特蕾莎梅:國會如支持脫歐協議 可表決是否二次公投

新聞內容: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5月21日星期二宣布了一系列妥協措施,包括有可能進行第二次全民公投,或者是繼續與歐盟建立臨時關稅聯盟,以吸引英國議員們同意她的英國脫歐方案。

特蕾莎梅表示,國會議員們有“最後一次機會”實現脫歐,同時敦促國會議員們支持她所謂的“新協議”。特蕾莎梅說,如果國會議員們支持脫歐協議法案的話,他們將可以就是否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進行表決。

特蕾莎梅與歐盟於去年11月份達成的脫歐方案已經3次遭到英國國會的否決,迫使特蕾莎梅兩度推遲英國脫歐的最後期限,目前的英國脫歐最後期限是10月31日。英國因為遲遲沒有能夠脫歐,而被迫舉行即將舉辦的歐盟議會選舉。

現在,特蕾莎梅政府預定6月初再度闖關,特蕾莎梅希望通過新的妥協措施,希望借可能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和關稅折衷方案,爭取反對黨工黨議員的支持,以克服其所屬保守黨內部對脫歐協議的抵拒,從而讓她的脫歐協議獲得國會的通過。


特蕾莎梅也表示,除非脫歐協議獲得國會跨黨派支持,英國不會離開歐盟。

不過工黨表示,不會支持脫歐協議法案。工黨黨魁科爾賓告訴媒體說:“我們不會支持這項法案,因為它基本上是炒冷飯。”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第十次大事紀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52
姓名:陳彥廷
出處:http://internationalnewsstation.tw/?event_area=europe
海上移民獲救入境,義大利政府內部意見相左 
德國非政府救援組織海洋觀察(Sea-Watch) 15日在利比亞外海對一艘船上共65人實施救援,義大利政府17日同意收容18人,其中大多為有兒童的家庭,而其餘47人成為海上人球。向來持反移民態度的極右派內政部長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言明不可讓這47人踏入義國國土,但數小時後他獲知移民抵達南方島嶼蘭佩杜薩(Lampedusa),為此暴跳如雷並指責共同籌組政府的民粹政黨五星運動(M5S),不過隸屬該政黨、負責港口事務的交通部長托尼乃利(Danilo Toninelli)撇清自己與此事無關。政府內部緊張日益加深。

政三B 05114242 楊永昌 (10)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2

姓名:楊永昌

歐洲晶片廠成救生圈 ?德國英飛凌澄清:繼續供貨華為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96293

2019-05-20 20:50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在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祭出出口禁令後,德國半導體大廠英飛凌(Infineon)傳出停止供貨華為,但英飛凌發言人澄清,該公司將繼續向華為供貨。其他歐洲晶片場如奧地利微電子(AMS AG)表示,其尚未暫停向華為發貨、英國繪圖晶片設計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也稱,該公司在美國沒有研究和開發單位,不受美國禁令限制。
《彭博》今(20)報導,德國半導體大廠英飛凌發言人Gregor Rodehueser澄清,該公司向華為提供的大部分產品不受美國禁令限制,將繼續向華為出貨,並稱其在國際供應鏈上擁有彈性。
其他歐洲晶片廠如奧地利微電子也表示,該公司尚未暫停向華為發貨。
英國繪圖晶片設計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發展部執行副總裁Woz Ahmed也樂觀稱,「我們作為1家總部位於英國的全球性組織,在美國沒有研究和開發單位,我們在與世界各地的公司合作方面,具有獨特地位」。
不過,恩智浦半導體公司(NXP Semiconductors NV)今表示,該公司政策將確保其遵守法律和貿易規則,此原則也適用於美國禁令所涵蓋、向華為供應的產品,恩智浦並拒絕進一步透露相關消息。
據《彭博》彙編數據,向華為供應的產品,分別佔英飛凌銷售額的1.3%、佔AMS營收的3.7%、佔恩智浦銷售額的1.6%。
《彭博》另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高通、博通、賽靈思(Xilinx)等晶片大廠已向員工表示,公司將凍結與華為的供貨協議,直至另行通知為止。而Google則將暫停提供華為Android服務,使華為之後的手機無法使用Google Apps和G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