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第七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52
姓名:陳彥廷
出處: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71621


怕遭各個擊破?德經長:歐盟大國希望集體面對一帶一路

中國正舉辦第2屆一帶一路峰會,儘管外界質疑一帶一路造成參與國背負高額債務,但歐洲國家如義大利已和中國簽訂備忘錄,瑞士則即將簽訂,德國經濟事務和能源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對此表示,歐盟主要國家希望能集體和中國商議一帶一路計畫,而非個別國家。
《路透》報導,德國經濟事務和能源部長阿特麥爾今(26)表示,雖然歐盟已有個別國家和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備忘錄,但「在歐盟大國中,我們已經同意,我們不想(和中國)簽署任何雙邊備忘錄,而是應該在歐盟經濟區和大中華區經濟區之間,做出必要安排」。
阿特麥爾也稱,參與一帶一路峰會的歐洲國家,也已展現歐盟大多數國家希望團結行動的態度。
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峰會上稱,中國將確保項目可持續性,歡迎各國多邊金融機構參與融資,阿特麥爾指說,習近平的發言很鼓舞人心,而歐洲「將認真對待這一承諾」,也會就如何在亞洲和歐洲實現承諾目標提出建議。
阿特麥爾認為,中國同時是歐盟的合作夥伴和競爭者,歐盟必須確定自己的利益,且需要確定歐盟相互連結的產業策略。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Maros Sefcovic則在日前透露,歐洲的銀行和公司有興趣參加中國一帶一路,但擔心其基建項目融資的可持續性,中國也應該在一帶一路的內容上更加透明。

第六次大事記(補)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52
姓名:陳彥廷
出處: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765442

硬脫歐仍可能發生 歐盟要英國別再浪費展延期

英國脫歐一拖再拖,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表示,「我希望英國好好運用這段時間,別再浪費;我們沒辦法無限延後脫歐日期,最好的辦法是英國在同意之延後期間內,通過退出協議。」

到目前為止,英國脫歐期限延期2次,第一次從3月29日推遲到4月12日,最後決定延遲到10月31日。綜合外媒報導,容克今(20)仍表達對硬脫歐的擔憂,「沒人知道英國脫歐究竟何時結束,現在仍充滿不確定性。」他認為,英國硬脫歐會造成歐洲經濟長期的負面影響。

政四A 劉力豪 (7)

系級 : 政四A
姓名 : 劉力豪
學號 : 04114140

出處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4/17/europe/greta-thunberg-pope-eu-brexit-scli-intl/index.html
時間 : 2019/04/24

標題 :
Greta Thunberg meets the Pope after scolding EU leaders on climate change

新聞內容 :
Teenage climate activist Greta Thunberg met Pope Francis after his weekly audience at the Vatican on Wednesday.
The Swedish 16-year-old carried a sign reading "Join the Climate Strike," which she showed the Pope after he greeted her.
A day earlier, Thunberg urged European Union leaders to "panic" about climate change, as she addressed a committe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n Strasbourg, France.
She went on to condemn politicians for spending their time "arguing about taxes or Brexit" in the face of a building climate crisis.
Thunberg, whose sit-ins outside the Swedish parliament inspired students worldwide to hold school strikes demanding climate action, spoke to a "packed" room of EU politicians, according to the AFP news agency.
"Our house is falling apart, and our leaders need to start acting accordingly," Thunberg said. "If our house was falling apart, our leaders wouldn't go on like you do today. You would change almost every part of your behavior, as you do in an emergency."
"If our house was falling apart, you wouldn't hold three emergency Brexit summits, and no emergency summit regarding the breakdown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he added, to applause from the committee.
During Tuesday's meeting, Thunberg began to cry as she talked about what scientists have termed 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Erosion of fertile topsoil, deforestation of our great forest, toxic air pollution, loss of insects and wildlife, the acidification of our oceans," she said, her voice wavering. "These are all disastrous trends being accelerated by a way of life that we, in our financially fortunate part of the world, see as our right to simply carry on."
After telling politicians to "make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ce the heart of politics and democracy," Thunberg addressed the impending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s on May 23, asking her audience to vote on behalf of striking schoolchildren. "You need to listen to us, we who cannot vote. You need to vote for us, for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she said. "In this election, you vote for the future living conditions of humankind."
Speaking in Brussels in February, Thunberg said the European Union must double its targets for cutting greenhouse gases to 80% from 40% by 2030, according to AFP.
In January, she gave a speech 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Davos, Switzerland, telling political and business leaders that they were to blame for the climate crisis.
Thunberg also spoke at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summit in Katowice, Poland in December. "You are not mature enough to tell it like is," she told climate negotiators. "Even that burden you leave to us children."


心得 :
出生於瑞典的格蕾塔 (Greta Thunberg) ,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與選擇性緘默症的16歲中學生,是2019年的時代百大人物,同時也為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從小就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十分關注的格蕾塔,於2018年8月開始了她的氣候保護倡議運動,當時為了要求國內政治人物關心氣候保護議題,她選擇了每周五獨自一人在斯德哥爾摩的國會大廈前進行罷課抗議,這件事在短短的時間內由社群媒體快速傳播,引起了國內外超過一百萬名學生響應,而這樣不分國界的串聯罷課行為 (Fridays For Future) 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使全世界的大人們更加注意氣候變遷之議題。

格蕾塔在半年內走訪世界多國,陸續受邀至聯合國氣候大會、世界經濟論壇、以及歐洲議會進行演講倡議,也獲得許多機會可以和政治人物進行溝通,她也很直接地指出大人們花了許多時間在處理政治問題,卻不願意去討論與切身相關的氣候問題,而這樣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忽視,正式造成極端氣候頻繁出現之原因,也呼籲全世界的青年可以一同站出,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對於地球的氣候有所貢獻,希望全世界可以更加重視現今孩童們所成長的氣候環境。

格蕾塔的行動,可以讓我們省思地球嚴峻的氣候問題,身為在這個世代出生及成長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保護氣候與環境。她的勇氣也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堅定的理念才是成功的前提。

政三A 林忠模(7)

學號05114141
姓名:林忠模
日期:20190429
標題

西班牙極右派崛起 歐洲議會選舉添變數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29日專電)西班牙昨天舉行國會選舉,新興的民聲黨拿下眾議院24席,是西班牙民主轉型40年來首度有極右政黨進駐國會,為一個月後攸關歐洲未來局勢的歐洲議會選舉再添不確定性。
西班牙眾議院於2月否決2019年預算案,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宣布把預定於2020年7月舉行的國會選舉提前,組成新國會。這是近4年內的第3度國會選舉。
新國會選出後,通常由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聯盟推出人選,由國王任命為首相(總理),開始組閣。
選舉結果的重點在於,桑傑士隸屬的社會勞工黨(PSOE)得票率雖領先,但未過半,仍須聯合其他黨派執政;此外,極端民族主義派「民聲黨」(Vox)異軍突起,獲得約10%票數,在眾議院占24席,自獨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於1975年過世後,西班牙政壇就沒有如此具代表性的極右政黨。
民聲黨本是個沒沒無聞的小股勢力,卻於去年12月安達魯西亞(Andalucia)自治區選舉中獲得將近11%票數,在本來就具不確定性的政壇再掀波動。
民聲黨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加泰隆尼亞試圖於2017年以公民投票決定脫離西班牙,引起許多西班牙人不滿。而民聲黨主張限縮地方勢力,重新集中中央權力,獲得希望強硬對付分離主義的人民歡迎。
歐洲國家將於5月底舉行歐洲議會議員選舉,左右歐洲未來數年走向,西班牙國會選舉結果為此提供一個觀察角度。
法國「重點週刊」(Le Point)分析,比起於2014年取得的1.57%得票率,民聲黨這次很可能顯著擴張,得到10%上下的票數,約可在歐洲議會取得6席。
文內提到,民聲黨領袖阿巴斯卡爾(SantiagoAbascal)在言論上雖未直接否定歐盟,但他主張強硬反伊斯蘭、驅逐非法移民,甚至想在與非洲摩洛哥接壤的西班牙海外屬地休達(Ceuta)及麥里亞(Melilla)建立圍牆,可預料他的種種意見將在歐洲議會掀起波瀾。
法國BFM電視台(BFM TV)專欄作者巴赫比耶(Christophe Barbier)的看法較為樂觀,他認為,歐洲可以從西班牙國會選舉中得到教訓,但民聲黨進駐國會,不代表極右勢力就會強勢影響歐洲議會選舉。
他說,每個國家都有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組織在增長,但民聲黨取得的最終票數和席位比預測的少,顯示仍有某種「玻璃天花板」在最後一刻限制極右勢力發展,人民會想「不,還是不要給這些人太多權力比較好」。
巴赫比耶認為,即便更多極右勢力進入歐洲議會,最多可形成阻礙政策的少數力量,但他們自身內部也很分裂,提不出其他政策選項,就必須與其他黨派妥協,最後還是回到組成龐大聯盟的概念。(編輯:馮昭)1080429
心得:政治就是這樣,在一片混亂之中,總會有政治人物會靠著過於偏激的政策,或是極端的手段來吸引選票,最終能夠拿下席位或是勝利,但事實上這不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只能拿的了一時,但不能長久取得席位或執政,政治人物還是應該走正路,不要走偏鋒,這樣才能獲得人民長期的信任,而且促進國家衝突對立的政黨我覺得對國家而言並不好。

政三A 黃韋嘉(7)

系級 : 政三A

姓名 : 黃韋嘉

學號 : 05114122


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3781434

日期 : 2019/04/28


標題:   美國退出聯合國武器條約 歐盟砲轟

歐洲聯盟(EU)今天警告,美國總統川普退出聯合國規範全球武器貿易的條約,會傷害舉世對抗非法販運武器之戰。
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暨執委會副主席茉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表示:「美國決定撤回簽署,對持續鼓勵國際武器貿易透明、避免非法走私、以及對付傳統武器的移轉沒有幫助。」
「歐盟會繼續呼籲所有國家,特別是武器進出口大國,事不宜遲,盡快加入武器貿易條約(Arms TradeTreaty)。」
川普昨天表示,2013年簽署的武器貿易條約「有誤導性」,侵犯美國主權,美國不會遵守。
武器貿易條約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認可,但遲遲未獲聯邦參議院批准。
茉格里尼表示,歐盟認為這項條約是「國際致力確保和平、安全與穩定」的關鍵。

「28個成員國都加入了武器貿易條約,決心追求條約目標,以及條約的普世認可和落實。」
心得:
美國作為世界大國、武器進出口的大國,又是聯合國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國,當川普決定美國要退出聯合國規範全球武器貿易的條約,除了會使其周邊國家備感威脅,也會使支持此條約的會員國受到動搖。想當然歐盟絕對是希望美國可以再考慮此事,畢竟對於歐盟自身也不利,國際武器貿易透明、避免非法走私、一直都是歐盟在努力的方面。加上歐洲的地理環境,更需要有更多國家支持武器貿易條約,來確保歐盟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政三B 蘇郁珊(7)

政三B 蘇郁珊 05114255
2019-04-24 


2019-04-24 
https://www.storm.mg/article/1211608?srcid=73746f726d2e6d675f30613264386165656262326234356330_1556555530

歐洲議會關切中國人權惡化 

歐盟外長茉格里尼:人權比經濟利益更重要



歐洲議會日前針對中國人權問題召開緊急會議,直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3月掌權以來,中國人權不斷惡化,而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歐盟外交事務專員(歐盟外長)茉格里尼表示,歐盟有了新的對中政策,強調「對歐洲人而言,人權的重要性不亞於經濟利益;恰恰相反地,相較於經濟利益,人權更顯重要」。

茉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18日出席歐洲議會中國人權問題緊急會議,發表演說表示:「中國在經濟與社會權利已有進展,但整體的人權狀況卻持續惡化,尤其在公民與政治權利方面。」茉格里尼提到,歐盟關注到新疆維吾爾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遭受迫害,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也受到侵犯。

「身為歐洲人,我們應該共同且一致地向中國傳達這個訊息」,茉格里尼說,「歐盟在傳遞相關訊息時,一致性及連貫性極為重要,因為我們的對口可能會認為只有歐盟及其所屬機構會談論人權議題,跟會員國或歐洲議會議員對話就可只談生意......因此我們大家傳達訊息的一致性是必要的」。

茉格里尼稱,3月的歐盟外交事務委員會首次邀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出席,當時歐盟會員國外長在人權問題上,向王毅傳達一致性立場,「歐盟在所有相關場合及高層對話......不論在公開或私下場合,人權議題均被明確點出」。她也表示,共同傳達明確且一致的訊息,是與中國交流的最佳工具。

「我們最好的工具就是以尊重但極為明確的方式,持續與中國在人權議題上對話」,茉格里尼強調,「就是因為目前全球人權的趨勢走向不夠振奮人心,我們更不能放棄。身為歐洲人,我們不能停止對話,我們將持續提倡對於人權的尊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各地」。

此外,歐洲議會以505票贊成、18票反對、47票棄權,通過緊急決議案,對中國迫害少數民族和宗教信仰自由表達嚴重關切,要求中國關閉所有「再教育營」,並釋放所有被關押者。歐洲議會特別提到,教廷與中國2018年9月達成主教任命協議,換來的是中國基督教徒遭受更多打壓。

我國外交部對此表示,迫害宗教信仰自由、恣意逮捕拘留異議人士和良心犯,都是我國長期關切議題,強調當代人類文明世界,沒人應因宗教理由遭受不文明方式對待,同時持續透過相關管道,與包括歐盟在內的理念相近夥伴攜手合作,共同促進改善中國人權狀況。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政三A陳欣承(7)

系級:政三A
學號:05114128
姓名:陳欣承
標題:西國選情凸顯歐洲政治碎片化 歐洲應變能力堪虞
時間:2019/04/29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4290279.aspx
全文:
(中央社馬德里28日綜合外電報導)西班牙今日國會選舉無明顯贏家,成為歐洲政治版圖碎片化最新例證。由於新興政黨吸走傳統政黨選票,在歐洲要組成能夠執政的過半勢力變得更困難,甚至影響歐洲因應世局能力。

西班牙這次大選沒有政黨得票率超過30%,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領導的中間偏左西班牙社會勞工黨(PSOE)僅以接近29%得票率登上國會最大黨,若要組成過半政府,恐須湊合其他勢力組成勉強能運作的執政聯盟,可能合作對象包括加泰隆尼亞的分離主義派議員。

西班牙最大在野黨保守派的人民黨(People's Party)這回得票率不到17%,為成立30年來最慘成績。許多支持者轉投給極右派的民聲黨(Vox),這個政黨靠著對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採取強硬立場拿下10%選票,一躍成為1975年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獨裁政權結束以來的西班牙最大極右派勢力。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許多歐洲國家愈來愈難組成政府,因為原本由立場溫和的保守派或社會民主派政黨主政的舊政治體系衰弱,取而代之的是反體制、反黨和脫黨人士加入而四分五裂的國會,這些新成員來自極左派、極右派、自由中間派和以西班牙為例的地區民族主義派。

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分析師桑蒂(Federico Santi)表示:「這個趨勢正在全歐洲開展。」他將原因歸於「選民對全球化帶來的移民和國際貿易擴大等議題提出訴求,傳統政黨回應能力低落,引發主流政黨式微和其他政治勢力興起,部分新勢力採取極端立場」。

歐洲政壇數十年來由中間偏右和中間偏左政黨主導,這些勢力也建構起今日的歐洲聯盟(EU)。但在西班牙、德國、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這兩類政黨正持續流失選票。

例如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組成兩黨聯合政府,結果只加深選民對傳統政黨的幻滅,許多人轉而支持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或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

在法國和義大利,主流的保守派和中間偏左政黨過去2年選舉大敗,遭新興政黨取代。從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親歐盟中間派政黨,到義大利的本土派聯盟黨(League)和反體制的五星運動(5 Star Movement),這些新勢力的多元化程度,顯示歐洲選民意向已變得如此難以捉摸。

今日歐洲民眾對任何政黨的認同日益薄弱,加上對技術官僚政治菁英的排斥,各國為了維持由大致中間派的勢力執政,愈來愈有必要組成複雜的聯合政府。

由於歐洲許多國家勉強才能組成聯合政府,因此影響歐洲因應快速變化世局的能力。美國和中國間的地緣政治角力,正對既有的全球貿易秩序帶來壓力。而俄羅斯態度日益獨斷,正在測試冷戰後的歐洲安全秩序。此外,美國總統川普也已對美國提供歐洲安全保障的傳統提出質疑。(譯者:張正芊/核稿:嚴思祺)1080429
心得:
現今在許多國家都有面臨到民粹主義的問題,尤其以西方歐美民主國家最為明顯,衝擊影響也最大。民主體制在理想上就是人民參與治理,然而實際上人民的認知與素質不一,民意有時也很容易受到操作。正如文中所說,「選民對全球化帶來的移民和國際貿易擴大等議題提出訴求,傳統政黨回應能力低落,引發主流政黨式微和其他政治勢力興起,部分新勢力採取極端立場」,結果導致原本建立起來的穩定體制受到挑戰,正是今日歐洲所面臨的困境。

政三A 05114107 黃凱荃(7)


安倍啟動歐美行首站法國 磋商大阪G20峰會
系級:政三A
姓名:黃凱荃
學號:05114107
日期:2019/4/22
出處:http://trad.cn.rfi.fr/%E6%B3%95%E5%9C%8B/20190422-%E5%AE%89%E5%80%8D%E5%95%9F%E5%8B%95%E6%AD%90%E7%BE%8E%E8%A1%8C%E9%A6%96%E7%AB%99%E6%B3%95%E5%9C%8B-%E7%A3%8B%E5%95%86%E5%A4%A7%E9%98%AAg20%E5%B3%B0%E6%9C%83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4月22日啟程飛往法國,開始歐美之旅,為大阪G20峰會進行磋商。安倍此行首站法國,法國總統馬克龍明天將在愛麗舍宮與安倍會談。共同社說,考慮到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增強,安倍力爭加強與歐盟合作,並向馬克龍表達對巴黎聖母院大火災的慰問和援助修復的意向。

據法新社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23日上午將在巴黎愛麗舍宮總統府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雙方定於11點15舉行記者會,之後共進工作午餐。安倍此次訪問法國正值雷諾-日產前總裁戈恩在日本第四次被逮捕控罪的敏感時刻。

但愛麗舍宮發布的消息說,安倍先生的來訪,是做為20國集團輪值主席國,與G7輪值主席國法國磋商,討論6月底在大阪舉行的G20峰會與8月底在比亞里茨(Biarritz)舉行的G7峰會的優先議題。

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他希望圍繞4個軸心鞏固法國與日本的雙邊合作:太平洋區域合作,工業夥伴關係,經濟合作,繼續進行文化交流包括2018法國日本文化季和2021年日本法國文化季。

安倍晉三在四月初宣布,他這次歐美之行到訪的國家包括:法國,意大利,比利時,斯洛伐克,美國和加拿大。

安倍晉三今天從羽田機場出發時向媒體表示,為讓大阪G20峰會取得成功,他將與所到國家的首腦仔細磋商,確認合作,希望在世界經濟和地球環境等議題上謀求共識。

安倍晉三在訪歐之後將前往北美,他定於4月26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談。安倍強調稱,在與特朗普的會談中,他將讓貿易談判對日美雙方都有利,並在亞太地區擴大自由和公平的貿易。他還表示:將與特朗普磋商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應對方針,確認在解決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上的合作。安倍在美國之後將前往加拿大,然後於4月29日返回日本。

政三B 施軒弘(7)

系級:政三B

姓名:施軒弘

學號:05114250

瑞士簽一帶一路備忘錄 中立國地位受矚

2019-04-29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4290037.aspx
(中央社台北29日電)中國和瑞士今天將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分析認為,對中國來說,瑞士在政治上的中立國地位,對「帶路」倡議有重要價值。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7日閉幕,官方發布包括6大類283項內容的成果清單,其中提到中國國家發改委與瑞士財政部、經濟教育與科研部簽署關於展開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根據新華社,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會見瑞士聯邦總統毛瑞爾(Ueli Maurer)時表示,願將「帶路」倡議同瑞士發展戰略對接,擴大雙向投資,深化在高端製造、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合作,透過擴大貿易規模實現經貿關係平衡發展。
毛瑞爾回應,瑞士高度重視「帶路」倡議,願在該框架下加大對中國科研、製造業等領域投資與合作。歡迎中國企業赴瑞投資,在瑞士「不存在任何投資障礙」,又認為雙方在創新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明報引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教授王義桅表示,發改委與瑞士財政部簽署諒解備忘錄,在廣義上已是瑞士加入「一帶一路」的證明,但此備忘錄仍屬職能部門簽署的職能性文件,是在為今日兩國之間簽署、明確加入「帶路」的多雙邊合作文件奠定基礎。
他提到,而今日兩國將簽署的合作文件,也會側重於第三方市場的合作,並重點在於金融合作方面。
明報報導,繼義大利、盧森堡後,瑞士成為近兩月以來第3個加入「帶路」的歐洲國家。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瑞士在國際間以政治「中立國」著稱。對中國來說,瑞士獨特的國際地位,對一帶一路倡議有極為重要的價值。首先,瑞士有國際間最富聲譽的金融服務業;其次,瑞士是國際組織總部的聚集地。
不過,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擴大政治影響力,讓歐洲各國高度警覺,瑞士加入一帶一路因此引發瑞士國內質疑聲浪,認為瑞士將破壞歐洲協調中國政策的努力。
中國在歐洲力推一帶一路,目前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大多是東歐國家,但也不乏一些具指標性的歐洲國家。
例如希臘去年8月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歐盟成員國。葡萄牙去年12月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成為第一個簽署該協議的西歐國家。(編輯:陳家倫/翟思嘉)1080429
心得:以瑞士的歷史定位與金融發展來說,與中國簽訂此備忘錄代表其已成功撼動歐洲的經貿發展。但MOU效力只可說是君子之約,即使違背也對於背約國沒有任何效力或罰則,只能說若有簽訂協議合約才是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

政三B 黃崇恩(7)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9
姓名:黃崇恩

出處:http://www.epochtimes.com/b5/19/4/28/n11220267.htm
時間:2019/4/21


西班牙大選 社會黨領先 但無政黨過半
西班牙週日(4月28日)舉行國會大選。根據投票結束不久後的民調顯示,現任首相佩德羅·桑切斯(Pedro Sanchez)所在的「工人社會黨」(PSOE)在這次國會大選中居於領先。
據路透社報導,民調顯示,沒有一個政黨接近贏得議會多數席位。雖然「工人社會黨領先,但極右派「聲音黨」(Vox,又稱為民聲黨、人民聲音黨)預料會贏得相當數量的眾議院席位。
這是西班牙在四年內迎來的第三場大選。選前民調顯示,5個競爭激烈的政黨都有機會進入政府。
「聲音黨」是西班牙自1975年,獨裁軍人佛朗哥過世後,第一個在議會拿下席位的極右派政黨。
近年來由於大量移民引發部分西班牙民眾的不滿,這讓對移民態度強硬的「聲音黨」人氣上升。
路透社稱,在這樣一個破碎的政治格局中組建一個執政聯盟,所面臨的困境可能會使西班牙有可能進入另一次重複大選。
西班牙這次選舉將選出眾議院全部350個席位,以及參議院266個議席中的208個席位。
「聲音黨」的競選側重對西班牙的歷史,習俗和一個國家的生存的熱情。民調顯示,該黨在西班牙擁有350個席位的眾議院中獲得多達38個席位。
西班牙大選向來壁壘分明且常擦出火花,主要在引起爭論的議題上交戰,尤其是與加泰隆尼亞(Catalonia)獨立有關的國家認同議題,經濟議題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57歲的失業者阿方索·戈麥斯(Alfonso Gomez)在投票後表示,他之所以投給了「聲音黨」,是因為該黨最明顯地反對加泰隆尼亞(Catalonia)的獨立。
民調表明,為了維持掌權,首相桑切斯將不得不與加泰隆尼亞的至少一個分離主義政黨結盟。

據報導,截至當地傍晚6時,投票率達60.75%,比2016年同時段的51.21%大幅上升。其中在加泰羅尼亞,投票率尤其高企,比上次上升了接近18個百分點。

政四A 李靜珊(7)

系級:政四A
學號:04114133
姓名:李靜珊

時間:2019/4/26
標題:怕遭各個擊破?德經長:歐盟大國希望集體面對一帶一路

內文:
中國正舉辦第2屆一帶一路峰會,儘管外界質疑一帶一路造成參與國背負高額債務,但歐洲國家如義大利已和中國簽訂備忘錄,瑞士則即將簽訂,德國經濟事務和能源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對此表示,歐盟主要國家希望能集體和中國商議一帶一路計畫,而非個別國家。

《路透》報導,德國經濟事務和能源部長阿特麥爾今(26)表示,雖然歐盟已有個別國家和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備忘錄,但「在歐盟大國中,我們已經同意,我們不想(和中國)簽署任何雙邊備忘錄,而是應該在歐盟經濟區和大中華區經濟區之間,做出必要安排」。
阿特麥爾也稱,參與一帶一路峰會的歐洲國家,也已展現歐盟大多數國家希望團結行動的態度。
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峰會上稱,中國將確保項目可持續性,歡迎各國多邊金融機構參與融資,阿特麥爾指說,習近平的發言很鼓舞人心,而歐洲「將認真對待這一承諾」,也會就如何在亞洲和歐洲實現承諾目標提出建議。
阿特麥爾認為,中國同時是歐盟的合作夥伴和競爭者,歐盟必須確定自己的利益,且需要確定歐盟相互連結的產業策略。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Maros Sefcovic則在日前透露,歐洲的銀行和公司有興趣參加中國一帶一路,但擔心其基建項目融資的可持續性,中國也應該在一帶一路的內容上更加透明。

心得:

面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歐盟越來越多個別國家和中國簽署雙邊備忘錄,使得中國在歐盟的影響力逐漸提升,作為整合歐洲內部尋求一致對外的歐洲聯盟,在對華政策各會員國應有共同共識與尊重歐盟集團做出的決定,非訴諸於各自和中國進行雙邊合作,而應建立一致的對外行動。

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政四A 吳佩庭(7)

系級:政四A
學號:04114136
姓名:吳佩庭

出處:BBC news 國際新聞
時間:2019/04/27

標題:川普對歐洲進口車加徵關稅 引發德國經濟衰退擔憂


新聞內容:

歐盟領導人已同意與華盛頓就新的貿易安排進行談判,但僅限於與工業品的談判。討論的範圍可能會讓美國總統川普感到不滿,因為他承受國會的壓力,要讓美國打進歐盟農業市場。

今年 2 月,川普表示,如果美國與歐盟談判無法達成新協議,他將對從歐盟進口的汽車加徵關稅。之後,歐盟威脅要對價值 200 億歐元 (合 220 億美元) 的美國商品徵稅。

雙方都謹慎地堅持現有協議,承諾在會談結束前不採取任何行動。

在週五 (26 日) 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表示,讓歐洲領導人和美國國會都感到滿意的貿易協議的可能性看來很小。它指出,法國在歐盟中的強硬立場已經形成了嚴重的障礙。

報告指出,「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已經投票反對與美國開始談判,因為美國不再參與 2015 年巴黎氣候協議。」

但在另一邊,該行指出,美國國會明確表示不會批准任何不包括農業的協議;這是個棘手的主張,因為許多歐盟國家都堅決保護支付農民的補貼價格。

德國商銀表示,「因此,川普可能會宣布對來自歐盟的汽車和汽車零組件加徵關稅,稅率可能是 25%。」

該行引述德國官方統計數據進行研究顯示,2018 年,美國是德國汽車的最大出口目的地,約佔總數的 12%,零組件或整車價值 270 億歐元。

該行估計,川普下令對歐盟汽車進口徵收 25% 的關稅,這將使德國的汽車產業出口金額降至每年 140 億歐元左右。

考慮到該出口數據對德國經濟的實際「附加價值」,該行估計德國的總經濟產出可能下降約 0.25 個百分點。

它說,「在德國經濟正在消極避免衰退的當下,情況更加危險。」

德國經濟在 2018 年第 3 季衰退 0.2% 後,第 4 季停滯不前。第 3 季的衰退是 2015 年以來首見。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週五另外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每 4 輛運往美國的歐洲汽車中,德國車就占 3 輛。



政三B 05114242 楊永昌(7)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2

姓名:楊永昌

鋪陳紅色霸權 歐洲慎防一帶一路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 2019/04/27 14:56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4270095.aspx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27日專電)歐洲評論常把「一帶一路」與美國二戰後提出的「馬歇爾計畫」相較,不過一帶一路引發攫取參與國經濟利益的問題,歐盟戒心也日益升高。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與中亞國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合作。同年10月,習近平又提出加強東盟國家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一帶一路倡議。
雖然北京強調一帶一路推動與沿線各國更大範圍及更深層的區域合作,維護自由貿易體系與開放型世界經濟,但背後目的是藉此消化國內過剩生產力,並藉合作名義擴大國際政治影響。
在歐洲,許多人談到一帶一路會對照「馬歇爾計畫」。二戰後,西歐各國急需重建城市及提振經濟,當時美國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提出歐洲復興計畫,向西歐多國提供食品、設備與原材料等,與工程、技術、捐款及貸款等多種形式援助,當時約達130億美元。
馬歇爾計畫開拓歐洲龐大市場,美元成為國際主要貨幣,更拉攏西歐各國防堵蘇聯,美國擁有國際政治與軍事的話語權。
中國推出一帶一路之初,歐洲不少人稱之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雖然都是大國戰略下的產物,但馬歇爾計畫中的美歐利益一致,歐洲提出援助方案,美方再捐贈,抗蘇及奉行資本市場等價值觀拉近大西洋兩邊的距離。
一帶一路前進歐洲,鎖定經濟不振的國家,中國國企大舉投資當地關鍵基礎產業,好處中方拿走,在地企業難分一杯羹。此外,透明度不足導致多國債台高築,雙贏淪為口號。
與馬歇爾計畫相較,一帶一路旨在輸出「紅色帝國」價值觀,攫取合作國家的經濟利益,和西方體系有重大差異。即使中方大肆宣傳,歐盟卻警戒升高,雙方互信不足,難成盟友。
歐盟感受中方的不公平貿易及安全威脅日漸嚴重,3月中旬罕見定調中國為經濟和體制的全面競爭對手,核心國家德國及法國,認定北京有意破壞歐盟團結。
3月下旬習近平訪問義大利,經濟疲弱的義國成為首個擁抱一帶一路的歐盟創始國和7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不直接批評,指「歐洲聯合行動比較好」。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直白說:「沒有人是天真的,我們尊重中國,也希望尊重歐盟的統一及其價值。」
根據中方說法,有20多個歐洲國家響應一帶一路,除了義大利,之前即透過葡萄牙、希臘及捷克3個歐盟成員國踏足歐洲。葡萄牙的電廠、石油業與航空運輸業都可見中資,當歐盟打算反制中國在歐洲經濟擴張,葡萄牙的反對立場不令人意外。
此外,2016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收購彼里夫斯港(Piraeus),隔年希臘即阻止歐盟在聯合國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
歐洲雖有國家在特定議題上挺中,但也探討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剝削多國資源及勞工的現象,並指倡議無法與各國深度文化交流。葡萄牙近期的狂歡節遊行中,有民眾高舉「中國人入侵」諷刺標語,顯示巨資尋求國際政治紅利之際,當地人卻嗅到霸權的味道。(編輯:廖漢原)1080427

政一B羅本信(7)


姓名:羅本信

班級:政一B

學號:07114230

[標題] 歐洲議會選舉》反移民的移民後裔、反歐洲的歐洲人:年僅23歲的法國極右派政治新星巴爾德拉

[出處]風傳媒2019-04-22 10:10

[內文]

5年一回的歐洲議會大選將於523日登場,隨著近年歐洲各地民粹勢力崛起,本屆選舉備受矚目。其中來自法國的23歲參選人巴爾德拉,正是在這波歐洲右轉潮中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根據14日發布的最新民調,如無重大意外,這名由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原國民陣線)派出的青年,將在5月順利踏入歐洲議會的議事廳。



據德國《明鏡》(Der Spiegel)周刊報導,在法國為歐洲議會選舉舉辦的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上,各黨派派上場的重要參選人得帶上自己心目中的「歐洲象徵」。保守派的共和黨參選人選擇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左翼政治家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帶了柏林圍牆的碎片,至於巴爾德拉(Jordan Bardella)則在攝影機前舉起一個廚房裡常用的工具——一個篩子。

舉著篩子的巴爾德拉可不是在開玩笑。這名23歲的青年政客,來自勒潘(Marine Le Pen)領導的民粹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原Front National國民陣線)。巴爾德拉可能年紀尚淺,但他對於政治話術的運用可說是知之甚稔。在電視辯論後,巴爾德拉把話挑明:「我根本不用想多久,篩子就是最適合的象徵。歐盟就像一個篩子,就這樣讓一堆東西進來——武器啦、移民啦、恐怖分子啦。」這名極右派政治新星直說:「就是會危害我們健康的東西,歐盟並沒有在保護我們。」

民調顯示,巴爾德拉很能擄獲選民芳心,國民聯盟目前只落後法國執政黨共和國前進(La République en marche2%,按此趨勢,巴爾德拉將在5月順利代表國民聯盟進入歐洲議會。根據《明鏡》報導,在近日一場記者會中,這名小伙子一項一項地說出自己當選後想要完成的政見:他想限制自由貿易協定,因為這些協定「正在殺死我們的農人」;他想降低入境的移民人數,因為「我們不需要移民」;他想讓法國人能夠重新拿回「金錢的掌控權」。

換言之,儘管巴爾德拉投入的是歐洲議會的選舉,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疑歐派,反對「多元一體」這項歐盟價值。德國報紙《時代雜誌》(Die Zeit)更直接在標題稱來自郊區的移民後裔

在各種選舉造勢活動中,勒潘與巴爾德拉的人設與分工相當清楚——前者負責嚴肅的意識形態定位問題,後者負責吸引年輕選民,此外,他們也在大眾面前營造出伯樂相中千里馬的故事:巴爾德拉這名才華洋溢的政治家受到勒潘慧眼青睞,因此大力提拔、委以重任,甚至提名他參選歐洲議會,絲毫不嫌棄他年紀太輕資歷太淺。這樣的政治修辭對年輕選民來說顯然相當對味,根據《鏡報》引用Elabe研究機構(Elabe Institute)的民調結果,法國1824歲的選民中有23%都支持國民聯盟。



不過,巴爾德拉的崛起,自然不是千里馬遇見伯樂如此單純,或許故事反而還應該反過來說,這名才思敏捷的年輕基進右派分子,對勒潘和她的黨而言,才是從天而降的禮物。自從2017年總統大選的敗給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後,國民陣線陷入危機,不僅數名年經政治家紛紛出走,黨員人數也開始下跌。勒潘在2018年將政黨改名為「國民聯盟」,試圖擺脫與「國民陣線」連結的極右派惡名。然而,除了黨名之外,黨內也需要亟需補充新血,於是,年輕的巴爾德拉得以出線。呼巴爾德拉為「反對歐洲的歐洲人」(Europäer gegen Europa)。

這名義大利裔的法國大男孩在移民眾多的聖但尼(Saint-Denis)長大,由母親一人撫養照料,成長經歷不可不謂辛苦。因此,當巴爾德拉自信表示自己知道法國人要什麼時,是真的能夠命中中下階層選民的心。此外,這名本身就有移民背景的法國人,說出「反移民」時似乎也比起別人更有底氣,根據以「好」移民自居的巴爾德拉本人,他與移民的相處經驗告訴他,應該要大力趕走「壞」移民。這樣的「現身說法」對排外的極右派政見而言,無疑是相當有利的論述。

新鮮的年輕面孔,一成不變的右派修辭

不論巴爾德拉看起來多像個無害的鄰家大男孩,他事實上就是一名激進的極右派分子。他的政見發表往往聚焦在反對移民,以及反對馬克宏與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歐洲願景。巴爾德拉在一場訪問中說:「歐洲國際邊界管理署(Frontex)根本就像服務移民的接待員!」而在去乏人問津的鄉間造勢時,他表示自己要去「那些被忘記的人們居住的所在」。

儘管巴爾德拉這樣的政治人物對法國選民而言耳目一新,但他吐出的話語並不格外有所創見。除了最經典的反移民論述外,諸如此類「被遺忘的」、「被留下的」等詞彙,也都是國民聯盟經年使用的老梗口號,否則就是其他地方的搭著民粹主義崛起的候選人(如美國的川普、英國的脫歐支持者)的愛用修辭。(相關報導:英國脫歐歹戲拖拖拖》歐盟傾向同意延展退出期限 法國提附帶條件:不可破壞歐盟運作|更多文章)

若無重大變故,這名23歲青年右翼分子將在大選後踏入位於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除了巴爾德拉以外,根據最新民調,國民聯盟可能在750席次中獲得3767個席位。在法國之外,右翼勢力在整個歐洲都將大幅抬頭,不僅右派、極右派政黨席次可能翻倍,由保守政黨和社會民主派組成的聯合黨團更有可能無法贏取多數選票,而這也是歐洲議會自1979年以來歷經8屆選舉的頭一遭。

[心得]

因為歐盟的難民配額和經濟政策失當導致民粹主義興起,有批評者認為這是歐盟分崩離析的警訊,但是個人認為歐盟的發展如東南亞國協即可。沒有國家想在財政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以人道為藉口接收過多的難民,如此將造成國家的財政負擔,又可能衍生恐怖份子滲透的安全性問題,如此不是得不償失嗎?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侯佳妤(7)

政三A
05114139
侯佳妤
出處: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5300

歐盟要求社群網站防堵假新聞 臉書建立全球「廣告檔案庫」

5月24至26日歐盟將舉辦歐洲議會選舉,為了防堵不實資訊影響選情,歐盟要求臉書、推特和谷歌提出因應辦法,並在日前釋出一份聲明,盤點3大網路平台目前為了打擊假新聞所採取的措施,例如「政治廣告檔案庫(Political Advertisement Library)」,同時也期待它們繼續進一步捍衛網絡資訊的真實和公平性。
臉書、推特、谷歌加入歐盟「打擊假資訊」聯盟
2018年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建立「打擊假資訊實踐準則(Code of Practice against Disinformation)」,目標在於遏止假新聞和錯誤資訊、廣告資訊透明化、移除假帳號和機器人程式、協助廣告商遵守基於事實和安全的廣告政策,以及讓網路使用者能申訴、回報不實資訊給研究者,讓他們對內容來源進行追蹤和分析。
同年10月臉書、推特和谷歌自願簽署這項準則,加入打擊假資訊行列,承諾逐月向歐盟報告它們在此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和成效。
到目前為止,歐盟執委會對3巨頭投入的行動表示讚許,但也強調尚有許多未竟之處,期待它們能繼續落實並發想更多應對策略。
「為了讓第3方專家、事實查核員和研究者能進行獨立評估,(社群網站)必須提升相關技術,並分享防堵假帳號的方法和數據。」歐盟執委會表示。
除此之外,若這3個網路平台對自己打擊假新聞的承諾執行不力,恐會面臨歐盟鉅額罰鍰。
臉書「廣告檔案庫」全球開張!力推競選宣傳透明化
自今年1月逐步上線,3月底臉書「廣告檔案庫」已達到全球性規模,這是一個供所有人搜尋的公開資料庫,裡面包含所有出現在臉書和Instagram上的政治廣告,同時提供相關資訊,例如廣告金額、廣告費由誰支付、觸及率和目標觀眾的年齡、性別及地區等等。

舉例來說,在臉書「廣告檔案庫」搜尋有意參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Andrew Yang)」,就能找到他競選廣告資訊,還能看見出資者是他自己。(圖片來源/臉書廣告檔案庫)
推特「廣告透明度中心」谷歌「政治廣告」也是具備相同概念的公開資料庫,主旨在於讓政治廣告客戶的活動透明化,只是目前規模尚小,僅涵蓋幾個特定國家和區域。推特包含美國、歐盟、澳洲與印度,谷歌則只有美國和印度,但表示歐盟部分已進入測試階段。
另一方面,臉書和推特也致力於移除假帳號及垃圾訊息,而且有8個來自北馬其頓、科索沃和俄羅斯的臉書社群,因為協同散播不實資訊而遭到關閉。
臉書並未證實這幾個社群是否意圖影響歐盟或其他歐洲國家選舉,不過由於位於敏感地區,方才落幕的烏克蘭大選又深受莫斯科滲透,難免引起了一些對俄羅斯不利的聯想。
這3大網路平台也正積極推廣媒體識讀,並提供記者和競選活動人員相關訓練。
專家:必須建立假資訊數據庫
假資訊利用網路平台像病毒一般散播,而它負面影響已經從螢幕蔓延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不只讓選舉受到操弄,甚至能導致暴力或死亡,印度大選便是一個現成的例子。
First Draft News計畫致力於打擊不實資訊,其發起人瓦爾多(Claire Wardle)表示,謠言之所以難以平息,在於它能挖掘出人們最深層的恐懼。
因此除了讓廣告資訊透明化,她認為還得建立一個公開的「假資訊數據庫」,把那些內容收集、儲存起來後進行分析,這才能有效遏制假資訊,否則僅是設置社群網站事實查核員,或政府介入監管都是不夠的。

心得:
科技的進步使人們能更容易透過網路平台接收訊息,但同時,不肖人士看準了這樣的便利性來去散步假資訊。從美國通俄門事件開始,使全球更加注意到了網路平台以及假消息的議題。我認為歐盟這次所提出的防止假消息的構想是非常的周到以及實際。但是建立資料庫必須花費巨額的資金(ex.需要資金聘搶相關工程人員、購買設備等等),也必須建立相關法規,我認為在短期內不太可能達成。但是這樣的構思很值得我們去探討,思考是否在台灣的社會能建立相關的機制。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政四b 劉羿彣(7)

標題:英國親歐盟新政黨成立 希望二度脫歐公投
出處:中央廣播電台
時間:4/23

內容:
在英國國會議員陸續從復活節假期返回英國,並準備展開新一波努力,試圖拉下首相梅伊(Theresa May)之際,親歐盟的新政黨「改變英國黨(Change UK)」宣布成立,並在今天(23日)推舉候選人,展開造勢活動,準備角逐5月23日的歐洲議會選舉。

英國政府和主要反對黨工黨(Labour)也將在今天稍後恢復會談,在幾個星期來的談判卻沒有明顯進展之後,試圖化解英國脫歐的僵局。

英國在3年前通過公投,展開脫歐行程,但至今深陷政治危機。

梅伊在這個月被迫請求歐盟領導階層,第二次延後英國脫歐期限,從4月12日延後到10月31日。

梅伊仍然希望說服工黨支持她的脫歐計畫,讓英國得以及時在5月22曰以前脫歐,避免英國參加5月23日的歐洲議會選舉。

歐洲議會選舉距今還有1個月,但不太有人看好英國各政黨能夠達成共識,因此,英國各個新舊政黨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參加歐洲議會選舉。 

改變英國黨是由11名脫離英國兩大政黨的國會議員共同組成,他們將在英格蘭西南部城市布里斯托(Bristol)舉行造勢活動,公布候選人名單。

這個新成立的政黨支持英國留在歐盟,並支持舉行有關英國是否留歐的第二次全民公投。預料他們將推出70位候選人。

除了英國改變黨以外,英國獨立黨(UKIP)前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也創辦了脫歐黨(Brexit Party),也準備參加歐洲議會的選舉。

梅伊曾在去年12月闖過不信任投票,化解逼宮危機,而根據保守黨黨規,該黨國會議員1年內不得再對她提出不信任案。

儘管如此,保守黨議員今天開會時,仍將商討對策,試圖修改不信任案投票的時間限制,從12個月縮短到6個月,以儘快再度對梅伊提出不信任案,希望在6月底以前把梅伊趕下台。

心得:
目前英國脫歐情況仍相當混亂,不能確定是否能脫歐成功,新的政黨的成立彰顯出英國國內政局的不穩定,以及意見分歧。除此之外,無論脫歐或是繼續待在歐盟,決策的時間點極為重要,隨著歐洲議會選舉即將於五月展開,英國內部有的希望能於選舉之前脫離歐盟,有的反對脫歐已經在做選舉的候選人準備,呈現極為分裂的狀態,英國要能在選舉進行前有共識,我認為隨著目前成立的幾個政黨所呈現的現狀看來,是不太可能於選舉前成功達成共識。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中四A 朱凱莉 (6)


系級 : 中四A
姓名 : 朱凱莉
學號 : 04111159

時間 : 2019/04/22
標題 : 假戲真做 在電視上演總統的喜劇演員高票當選烏克蘭總統

內文 :

在烏克蘭一部受全民喜愛的政治喜劇中,喜劇演員澤倫斯基扮演一位因罵政府爆紅後當選總統的高中老師。上周日,現實世界的澤倫斯基獲得七成烏克蘭民眾支持,高票當選烏克蘭總統。

演總統變成真總統
在烏克蘭一部受全民喜愛的政治喜劇《人民公僕》(Servant of the People)中,喜劇演員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扮演一位因罵政府爆紅後當選總統的高中老師。上周日(21),澤倫斯基在烏克蘭總統大選第二次決選中,獲得超過七成民眾支持,從螢光幕上的總統一躍變成現實世界中的總統。

受人民愛戴的「總統先生」
根據外媒報導,澤倫斯基在電視劇中清廉、打擊貪腐和財閥的形象,深受 1991年建國後就對無能政府充滿怨言的烏克蘭民眾喜愛,他與他的團隊在競選期間也不刻意區隔他的演藝形象與現實身分,讓民眾能「實現選出如電視劇角色般可靠總統的願望」。

七成得票率完敗現任總統
四月初,烏克蘭總統大選第一次決選中,沒有任何候選人取得半數選票,然而獲得三成票數的澤倫斯基已經遙遙領先。上周日的第二次決選中,澤倫斯基獲得 73.2%的票數支持,擊敗得票率只有 25.3%的烏克蘭現任總統波洛申科(Petro Porošenko)

電視、現實不分界線
原本身為喜劇演員的澤倫斯基從宣布參選到競選期間,都採取了跳脫傳統的策略和政宣平台。去年跨年夜,他在烏克蘭第二大電視台、也就是播出《人民公僕》的「1+1」電視台上宣布參與烏克蘭總統大選,而他所組織的政黨也直接取名為「人民公僕」。

人民的政壇新希望
在他宣布參選後,他的人氣和民調便迅速上升。原先,專家認為民眾只是藉由支持他這個政治素人來傳達對現任總統和執政政府的不滿,不過隨著人民對現任總統的信任越來越低,支持澤倫斯基的人也越來越多。

只有9%民眾信任政府
蓋洛普(Gallup)民調公司於三月的調查顯示,烏克蘭只有 9%民眾信任他們的政府,是全世界對政府滿意度最低的民主國家。《路透社》報導認為,澤倫斯基的崛起搭上了全世界選民另求非傳統政治解方的趨勢,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以及同樣由喜劇演員創立的義大利執政黨「五星運動」(5-Star Movement)也是該趨勢造成的結果。

烏克蘭長期受俄困擾
位於歐洲東部的烏克蘭比鄰俄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1991年脫離前蘇聯聯盟,正式宣布獨立。傳統上,烏克蘭西部親近歐盟,東部俄語區則與俄國關係密切,正好夾在歐盟與俄國之間的烏克蘭政府長期被敏感的烏俄關係所擾。

被蠶食鯨吞的主權
2013年,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與西部城市爆發反親俄政權示威。隔年 3月,俄國藉公投之名併吞了原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並煽動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Donbas)親俄派人士發動叛亂,此舉受到包含美國與歐盟的國際社會譴責,也讓烏克蘭東部陷入長期的戰亂困境。

武裝衝突影響國安
至今,根據聯合國的粗略統計,烏克蘭東部軍隊與叛亂人士之間的武裝衝突已經造成 13千人死亡,其中至少有 3,321人是普通市民。在今年的烏克蘭總統大選中,已經投俄的克里米亞和受反政府人士控制的烏克蘭東部地區並沒有參與投票,而這兩個地區共有數百萬名人民。

心得:
烏克蘭是目前歐洲的敏感區域之一,2013年時任總理因為阻擋與歐盟的經紀合約,被憤怒的群眾號召顏色革命後倒台流亡,結果隔年遭到國內親俄派報復,親俄的克里米亞地區自行舉行公投獨立,俄羅斯也進行出兵干涉。
克里米亞事件後,烏克蘭現任總統波洛申科就是在克里米亞投俄、烏克蘭東部爆發衝突的 2014年當選總統。波洛申科總統的對外表現相當亮眼,不只與歐盟簽訂了免簽與人才工作條例,還將烏克蘭東正教系統成功獨立出原來的俄羅斯東正教系統,力求烏克蘭主權的獨立。然而在對內表現上,身為億萬富翁的波洛申科,從當選開始就一直有政商一體的負面消息,儘管他的支持者認同他在位期間的外交政績不斐,波洛申科毫無起色的經濟政績、頻傳的貪腐醜聞和緩慢的改革步調仍使他失去了民眾支持。
相對於已經當過五年總統的政壇老手波洛申科,澤倫斯基的政見和競選理念顯得模糊不清。他同樣表示會親近歐盟等西方國家,並說如果人民在公投中同意,就會讓烏克蘭加入NATO,但對於會如何處理俄國持續性的主權侵犯,他並沒有公開明確的應對策略。
澤倫斯基將於今年 67日宣誓就任總統,不過他的確切政綱與主打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仍不得而知。目前,他在記者會上表示將重啟「明斯克談判」(Minsk Talk),停止烏克蘭東部的武裝衝突,他也承諾會帶回受俄國拘留的烏克蘭船員。
同時,他也向同屬前蘇聯聯盟的其他國家喊話,鼓勵同樣想擺脫僵化傳統政治體制的他國人民:「看看我們,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辦到的!」非正統科班出身的民主國家總統,究竟能帶烏克蘭走出多遠呢? 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