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政三B 蘇郁珊(6)

政三B 蘇郁珊 05114255
2019/04/17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117463



中國不再韜光養晦,歐盟準備好應對了嗎?
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可能對歐洲產生負面的經濟與其他後果。不過,一如往常,歐洲領導人並未制訂合適戰略方針,僅專注於自己的問題。
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後,似乎加速了「屬於美國的世紀」與美國領導的戰後國際秩序的結束。誠然,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重心在2016年之前已經向東亞轉移,而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太平洋世紀」中崛起為全球大國的想法也不是新鮮事。但特朗普與其中國同行習近平的一舉一動,使日益尖銳的超級大國競爭成為焦點。不幸的是,歐洲尚未採取對應行動。
目前,美中貿易爭端有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不過,這場衝突只是(包括科技業在內)更大規模權力鬥爭中的一環,決定後起之秀(中國)能否取代現任(美國)的全球領導者。
從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推行現代化建設以來,中國大多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與美國對抗,而非挑戰現有的地緣政治和戰略秩序。但習近平2017年10月於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談話,加上目前挑戰美國統治地位的種種行為,都代表中國將不再像鄧小平囑咐的那樣韜光養晦、隱藏力量。
中國在南海珊瑚礁和小島上的軍事強化、「2025中國製造」戰略計畫中皆展現出新的自信,目標直指未來十年內成為重要產業的世界級領導者。憑藉龐大的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中國希望利用貿易、運輸和基礎設施投資,在歐亞、歐洲、中東與非洲建立地緣政治和商業主導地位。
面對日益明顯的領導之爭,美國也改變戰略方針,對中國採取對抗性的行動。儘管領導這種轉變的是特朗普,但對中國憤怒、恐懼和挫折的不只有白宮和共和黨,也深入民主黨人心中。
首先,美國對貿易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過去,美國對中國出口貨品普遍持開放態度——若非如此,中國經濟不可能快速成長。特朗普政權希望終止這種開放,並將雙邊貿易從工具轉為武器。他們也對BRI更加嚴謹,批評意大利決定支持倡議的決定。
科技是美國另一項隱憂。美中在人工智慧領域正進行激烈競爭,並和中國電信龍頭華為發生衝突。
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是公司創始人的女兒,因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禁運規定,於去(2018)年12月在加拿大被捕,待引渡美國。同時,特朗普政府向歐洲盟國施加沉重壓力,因為資安問題(儘管美國尚未公布證據)要求抵制華為。
隨著貿易和技術衝突逐漸浮上台面,21世紀嶄新全球秩序的到來,對歐洲可不是個好兆頭。但和以往面臨重大全球挑戰時一樣,歐洲正花費大量心力處理內部問題(包括英國脫歐)、無暇他顧。
歐洲無法置身事外。如果美、中間的爭端轉為全面性貿易衝突,歐洲將成為首批受害者之一。若發生這種情況,兩個超級大國會要求歐洲選邊站。考量美、中都是歐洲主要出口市場,它絕對不會想做出選擇。如果歐洲選擇抵制華為,他們很有可能遭中國報復。
歐洲得就新的全球秩序形成自己的戰略觀點。它必須在地緣政治上扮演要角,繼續按照自身需求與美、中進行貿易。
歐洲必須基於自身利益和價值觀制定其產業政策。
此外,歐洲領導人要認知到,中國正在迅速建立一個替代政治體系。在體系中,單一政黨正以數位方式控制群眾。無論你對特朗普看法為何,這種事情在美國絕對不會發生。
全球地緣政治平衡正在迅速變化,歐洲必須適應。除了關心內政,歐洲領導者們還需要對兩個超級大國——尤其是中國——採取可靠的戰略。
心得
本篇的重點環繞在中美政治體系及經貿的雙夾下,歐盟會對兩大國有何威脅。雖然本篇作者並無提出任何建議的應對方法,也無評述目前歐盟對於支持美國和中國的立場,但本文點出一點——美中在歐盟的市場會對歐盟的立場產生動盪。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在歐盟境內不斷與西巴爾幹島及意大利半島的積極合作,構成對歐盟的重大威脅。據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說:「西巴爾幹是中國進入歐盟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的敲門磚。」即便如此,西巴爾半島並不代表靠著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就可以飛黃騰達,反而因為中國大量的放款基礎建設使得國家負債累累,經濟將會蕭條。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被德國媒體譏為「單行道」,且一帶一路政策並未在歐盟合法。
歐盟在處理完英國脫歐問題後,應該會選哪邊站將會是國際間的大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