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劉力豪
學號 : 04114140
出處 :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47819047
日期 : 2019/04/05
標題 :
Ukraine election: Rivals agree to a stadium face-off
Ukrainian President Petro Poroshenko has agreed to debate rival candidate Volodymyr Zelensky in a rare stadium event.
The incumbent has also agreed to take a drug and alcohol test on Friday.
A date has not yet been arranged for the televised face-off,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Kiev's Olympiyskiy Stadium.
It comes days after Mr Zelensky, a comedian with no political experience, won the most votes in the first round of Ukraine'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Mr Zelensky has since called for their debate to be moderated by Yulia Tymoshenko, Ukraine's former prime minister who polled third in this week's voting.
President Poroshenko responded by telling Mr Zelensky to "be a man" and "not hide anymore... I am waiting!"
Mr Poroshenko had earlier challenged Mr Zelensky to a debate before the first wave of voting.
The challenge was initially accepted but Mr Zelensky later backtracked on his pledge, a move which drew criticism on social media.
President Poroshenko responded by telling Mr Zelensky to "be a man" and "not hide anymore... I am waiting!"
Mr Poroshenko had earlier challenged Mr Zelensky to a debate before the first wave of voting.
The challenge was initially accepted but Mr Zelensky later backtracked on his pledge, a move which drew criticism on social media.
Then, on Wednesday, Mr Zelensky threw down the gauntlet in a slick social media video.
"You thought I'd run and hide.... no I'm not you in 2014," he said, accepting the challenge and giving Mr Poroshenko 24 hours to reply.
The presidential hopeful also demanded the debate be held, in front of all interested broadcasters, at Olympiyskiy Stadium. The venue can hold up to 70,000 people.
"You thought I'd run and hide.... no I'm not you in 2014," he said, accepting the challenge and giving Mr Poroshenko 24 hours to reply.
The presidential hopeful also demanded the debate be held, in front of all interested broadcasters, at Olympiyskiy Stadium. The venue can hold up to 70,000 people.
On Thursday, Mr Poroshenko responded with his own, more sombre video, insisting that the stadium event not become a "show".
"There's no room for jokes here," said Mr Poroshenko.
"Being a president and supreme commander is not a game... it mean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people, for the country."
Both candidates have agreed to cover the costs of the event, as set out by Ukraine's civil society watchdog Opora.
心得 :
烏克蘭為近年來全球最具衝突性的地區之一,由於烏克蘭問題不僅僅是國內的民族認同與分離主義之爭辯,而是宏觀的國際政治衝突,因此顯現出的是俄羅斯與西方歐美國家之矛盾,包括著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想要擴張勢力範圍的野心,因此出動軍事力量佔領克里米亞地區,以及後續歐美國家對於俄羅斯在各方面之制裁。彷彿上個世紀冷戰時期的對立局勢,現今的國際政治仍聚焦於歐美國家與俄羅斯的角力,在烏克蘭問題與敘利亞問題都可以明顯的看出。
烏克蘭在地理位置上與俄羅斯相鄰,以及過往冷戰時期為蘇聯成員國之一,國內有將近兩成人口為俄羅斯民族,其中多分布於烏國東部地區 (與俄羅斯相連) 。因此烏克蘭與眾多前蘇聯國家相同,在冷戰結束後必須面臨著艱困的民族認同問題與爭辯。最主要的問題為克里米亞地區,實質上為烏克蘭境內之自治共和國,但由於該地區有超過六成人口為俄羅斯民族,因此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皆相近於俄國,而非其所屬之烏克蘭。由此可見,烏克蘭國內之政治意識形態主要區分為親歐派以及親俄派。
烏克蘭在政府體制上是採雙首長制,五年一任之總統為人民以兩輪決選投票產生,掌握國家最高政治權力,包括任命總理予以國會同意。在2010年的總統大選,由親俄派的反對黨領袖亞努科維奇 (Viktor Yanukovych) 在第二輪以些微差距勝出。在他的總統任期內,烏克蘭在許多歐洲議題上採取反歐盟立場,包括了於2013年拒絕簽訂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與俄羅斯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因此讓國內親歐派政治人士與民眾群起抗議,認為這樣的舉動將帶給烏國政治危機,使得亞努科維奇在任期尚未結束之前就遭到國會罷免。
烏克蘭這次的政治動盪,同時也引發克里米亞政府為了確保自治國內的秩序,因此向俄國請求軍隊入駐協防,因此普丁藉此機會將克里米亞地區納為軍事勢力範圍。隨後克里米亞政府更發起了公投,目的是要從烏克蘭境內獨立進而加入俄羅斯聯邦,儘管烏克蘭迅速的宣布公投提出無效,但仍然無法阻擋公投結果以超過九成七的支持度宣布克里米亞獨立。最終引發了一場由烏克蘭政府軍對上境內親俄派、克里米亞政府、及俄國軍隊的軍事衝突 (頓巴斯戰爭) ,也直接的將西方國家捲入國際政治衝突中,使得西方國家必須對俄國採取譴責及制裁之手段,確保烏克蘭的國家領土完整,以及避免俄國勢力再往西邊延伸。
而烏克蘭則在2014年重新舉行總統大選,由親歐派的波洛申科 (Petro_Poroshenko) 勝出,因此在其任內烏國確保了與歐盟的友善關係。而在2019年,五年任內結束後的波洛申科也確定將競選連任,但這次除了五年前的老對手提莫申科 (Yulia_Tymoshenko) ,更出現了一名政治素人 - 烏克蘭的影視諧星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以極高的支持度宣布參選。於4月2日的首輪投票中,澤倫斯基以30%的最高得票率進入二輪,遠遠超過位居二三名之波洛申科的16%與提莫申科的13%。
在這場烏克蘭的大選中,有幾點可以多做討論。首先是烏克蘭同樣的颳起了素人風潮,直接打亂了原本烏國的政治版圖,且相同於各國近年來的經驗,澤倫斯基能夠吸引大量選民支持不外乎是清新的形象,以及沒有政治包袱的競選心態,使澤倫斯基能夠將其影視形象的國民喜好度直接地轉換成政治上的選票支持。但澤倫斯基身為政治素人,也不可避免的缺乏了實際深入運作政治的經歷,因此難以提出專業性質的政策綱領,僅能以理想化的政治訴求吸引選民。因此新聞報導中的候選人辯論會,也使澤倫斯基勢必做出有效的改變,否則政治經驗豐富的現任總統波洛申科勢必將占上風。
而這場選戰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地方為,首輪前三高票之候選人在意識形態上皆為親歐派,因此證明了烏國境內多數民意仍傾向親歐,那麼俄羅斯方面的反應以及各候選人對俄政策的拿捏,勢必都會影響國際政治角力的布局,但至少歐盟方面可以確保分離主義及疑歐主義,短時間在烏國境內將不會成為成為民意主流。
"There's no room for jokes here," said Mr Poroshenko.
"Being a president and supreme commander is not a game... it mean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people, for the country."
Both candidates have agreed to cover the costs of the event, as set out by Ukraine's civil society watchdog Opora.
心得 :
烏克蘭為近年來全球最具衝突性的地區之一,由於烏克蘭問題不僅僅是國內的民族認同與分離主義之爭辯,而是宏觀的國際政治衝突,因此顯現出的是俄羅斯與西方歐美國家之矛盾,包括著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想要擴張勢力範圍的野心,因此出動軍事力量佔領克里米亞地區,以及後續歐美國家對於俄羅斯在各方面之制裁。彷彿上個世紀冷戰時期的對立局勢,現今的國際政治仍聚焦於歐美國家與俄羅斯的角力,在烏克蘭問題與敘利亞問題都可以明顯的看出。
烏克蘭在地理位置上與俄羅斯相鄰,以及過往冷戰時期為蘇聯成員國之一,國內有將近兩成人口為俄羅斯民族,其中多分布於烏國東部地區 (與俄羅斯相連) 。因此烏克蘭與眾多前蘇聯國家相同,在冷戰結束後必須面臨著艱困的民族認同問題與爭辯。最主要的問題為克里米亞地區,實質上為烏克蘭境內之自治共和國,但由於該地區有超過六成人口為俄羅斯民族,因此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皆相近於俄國,而非其所屬之烏克蘭。由此可見,烏克蘭國內之政治意識形態主要區分為親歐派以及親俄派。
烏克蘭在政府體制上是採雙首長制,五年一任之總統為人民以兩輪決選投票產生,掌握國家最高政治權力,包括任命總理予以國會同意。在2010年的總統大選,由親俄派的反對黨領袖亞努科維奇 (Viktor Yanukovych) 在第二輪以些微差距勝出。在他的總統任期內,烏克蘭在許多歐洲議題上採取反歐盟立場,包括了於2013年拒絕簽訂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與俄羅斯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因此讓國內親歐派政治人士與民眾群起抗議,認為這樣的舉動將帶給烏國政治危機,使得亞努科維奇在任期尚未結束之前就遭到國會罷免。
烏克蘭這次的政治動盪,同時也引發克里米亞政府為了確保自治國內的秩序,因此向俄國請求軍隊入駐協防,因此普丁藉此機會將克里米亞地區納為軍事勢力範圍。隨後克里米亞政府更發起了公投,目的是要從烏克蘭境內獨立進而加入俄羅斯聯邦,儘管烏克蘭迅速的宣布公投提出無效,但仍然無法阻擋公投結果以超過九成七的支持度宣布克里米亞獨立。最終引發了一場由烏克蘭政府軍對上境內親俄派、克里米亞政府、及俄國軍隊的軍事衝突 (頓巴斯戰爭) ,也直接的將西方國家捲入國際政治衝突中,使得西方國家必須對俄國採取譴責及制裁之手段,確保烏克蘭的國家領土完整,以及避免俄國勢力再往西邊延伸。
而烏克蘭則在2014年重新舉行總統大選,由親歐派的波洛申科 (Petro_Poroshenko) 勝出,因此在其任內烏國確保了與歐盟的友善關係。而在2019年,五年任內結束後的波洛申科也確定將競選連任,但這次除了五年前的老對手提莫申科 (Yulia_Tymoshenko) ,更出現了一名政治素人 - 烏克蘭的影視諧星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以極高的支持度宣布參選。於4月2日的首輪投票中,澤倫斯基以30%的最高得票率進入二輪,遠遠超過位居二三名之波洛申科的16%與提莫申科的13%。
在這場烏克蘭的大選中,有幾點可以多做討論。首先是烏克蘭同樣的颳起了素人風潮,直接打亂了原本烏國的政治版圖,且相同於各國近年來的經驗,澤倫斯基能夠吸引大量選民支持不外乎是清新的形象,以及沒有政治包袱的競選心態,使澤倫斯基能夠將其影視形象的國民喜好度直接地轉換成政治上的選票支持。但澤倫斯基身為政治素人,也不可避免的缺乏了實際深入運作政治的經歷,因此難以提出專業性質的政策綱領,僅能以理想化的政治訴求吸引選民。因此新聞報導中的候選人辯論會,也使澤倫斯基勢必做出有效的改變,否則政治經驗豐富的現任總統波洛申科勢必將占上風。
而這場選戰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地方為,首輪前三高票之候選人在意識形態上皆為親歐派,因此證明了烏國境內多數民意仍傾向親歐,那麼俄羅斯方面的反應以及各候選人對俄政策的拿捏,勢必都會影響國際政治角力的布局,但至少歐盟方面可以確保分離主義及疑歐主義,短時間在烏國境內將不會成為成為民意主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