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政三A 康倍瑄(3)


姓名:康倍瑄
班級:政三A
學號:05114159
日期:2019/3/20
出處:聯合新聞網 紐時賞析
標題德荷聯手 打造歐洲自己的部隊Joining Forces to Give Europe Its Own Army

全文
在一座前冷戰基地,同在一個戰車營服役的德國和荷蘭士兵最近某個早晨立正站好,用兩種語言高呼戰鬥口號。
但是這個營-歐洲第一個由兩個國家的官兵組成的營-是走向更深歐洲軍事合作重要而小小的一步。建立歐洲軍隊的構想首見於二戰後,歷史和歐盟本身一樣悠久,但尚未實現。
不過,現在這個構想已經成為新的當務之急,因為美國川普政府已提出威脅,表示歐盟若不提高防衛支出,就要撤回保障歐洲安全的承諾。
上個月在一場高層安全會議中,美國和歐洲公然翻臉,讓許多歐洲官員益發感覺必須自立自強。
即使一些深具影響力的歐洲領袖談論歐洲軍隊的聲量變大,政治時機卻十分不利。民粹政黨在歐盟各地崛起,高漲的民族主義威脅歐洲團結,而且使得在國家安全這類敏感議題上交出主權更加困難。
此外,更可靠的歐洲防衛合作面對的實際挑戰也非常巨大。
分析家同意,若想有任何進展,身為歐盟人口最多且最富裕國家的德國必須做得更多,包括克服自二戰後不願在戰略事務上領軍的心態。
德國軍隊當下已是兵員太少,裝備太少,而且幾乎樣樣東西都短缺,甚至連保暖內衣在一些情況下都被重新分類為「可用」,以便供其他人再度使用。
在這重背景下,第414戰車營已成為一非正式試驗個案,藉以了解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達致更佳效率與更廣泛的合作。
位於洛海德的軍事基地是歐盟艱辛歷史的縮影,1930年代由納粹興建,西德仍屬北約東緣國家的冷戰時期供盟國軍隊使用,如今則是「後國族時代防禦」的試驗基地。
這個營歸德國指揮,但四分之一官兵是荷蘭籍。戰車是德國的,無線電系統是荷蘭的,指揮語言則是英語越來越多。德國和荷蘭士兵常常乘坐同一輛戰車。
心得:
                早在二戰後,就出現歐洲軍的概念,而歐洲軍是「後國族時代防禦」post-national defense的概念,也就是指防止戰爭不再是單一國家的事,希望藉由多國合作來維持和平,但這恰恰與歐盟現在所面臨的英國脫歐有著衝突,英國脫歐象徵著民族主義仍舊是潛在風險,阻礙著歐洲整合。
               歐盟要成為政治實體,勢必要擁有自己的軍隊,而美國也在對歐盟施壓部軍,不過儘管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日前給歐盟的公開信中也表示歐盟應建立自己的軍隊,防禦共同邊境等,歐盟內部現在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包括民族主義的再度興起、難民和非法移民、會員國發展不均等等問題,而五月份歐洲議會即將面臨選舉,對歐盟來說又是一個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